2023-06-07 07:36:29 来源: 搜狐娱乐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前阵子,《护心》的某位编剧和原著作者“吵”了起来。
号称贡献了“高光”前15集剧本的编剧刘宝琛及其好友,和以原著作者九鹭非香为核心的编剧团们接连开麦,把剧集讨论度推向峰值。
编剧大战给《护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同时也牵扯出了IP改编的种种纠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小编剧冒领功劳?还是原著作者不让改编编剧“上桌”?原著作者参与IP改编,究竟是福是祸?
作者型编剧
原著作者当编剧,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种跨界,有时是制片方促成的。
正午阳光的《开端》,包括《御赐小仵作》《阳光之下》等项目均是如此。这些IP的原著作者并非编剧出身,但都在制片方的支持下成为了联合编剧。
毕竟,在制片方看来,有作者的加入会更贴合原著,也可以作为一大宣传点。
不同于墨宝非宝、顾漫等可以独当一面做编剧,亲自操刀《归路》《你是我的荣耀》的改编。有些原著作者跨界当编剧,需要“配”上专业编剧团队。
“对制片方来说,培养原著作者也不难,就是要配专业编剧,这是一个‘把你的专业统一成我的专业’的过程。”制片人阿梨说道。
不过,在编剧Ashes看来,陪着小说作者跨界当编剧,并没有制片人说得那么轻松。
“把作者薅过来当编剧,你还得花精力去调教他们,让他来适应你的需求,成本非常高。也只有非常看重的项目会费这种功夫吧,就我认识的圈子里面,并没有这种倾向。”Ashes说道。
也有部分作者,不惜“自降身价”也要当编剧。
按小说作者戚戚的话来说,大部分原著作者是“亲妈”一样的存在,对自己的作品多少带点“母爱滤镜”。
当大公司找到这部分“爱子心切”的作者购买版权时,他们很可能就会提出要承担责编,或者总编剧、编审、责任制片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原著作者兼任这些职位的工资,是和IP版权收益捆绑在一起的。
制片人阿梨透露,如果是IP版权+作者工资打包出售,IP的价格就会被压下来。“一个打包价40万的IP,可能原本单买IP版权就得出40万。”
可即便版权价格被压,很多人也坚持要参与到IP的影视化“成长”过程中。
编剧小叶曾操刀过爆款项目,算是经验丰富的专业编剧。她告诉搜狐娱乐,自己在和原著作者沟通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原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怎样怎样的”。
“原著作者有一种天然高位感,他们会不自觉的用审判的态度来看待编剧的改编,相当于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责编位置上。”小叶总结道。
硬币的正反面
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原著作者参与IP改编的利弊,也总是同时存在着。
有些题材的改编必须有原著作者参与,比如涉及到律师、法医等某些特定职业,以及其他小众圈层爱好的小说。
“网友看职场剧最喜欢吐槽‘编剧是不是没上过班’,确实,有的编剧一天班也没上过。他们对于坐班的职场生活一窍不通,就需要知道内情的原著作者来参与。”制片人阿梨科普道。
另一种情况是,制片方希望通过加入原著作者的方式,尽可能“还原”小说。
“如果担心编剧对风格和台词的把握不到位,我们就会找原著作者来。有小说作者的参与,更能体现原本的精髓气质。”阿梨告诉搜狐娱乐。
而对于编剧来说,有了原著作者的加入,就意味着能更直观地去挖掘故事的内核。“就像了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一样,编剧可以和原著作者去探究一些事情。”小叶透露道。
但,原著作者和编剧工种不同、立场不同,参与到IP的影视化中,也抱有完全不同的心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之间天然存在着“矛盾”。
“小说作者直接告诉我,一个字都不许改,我当时就懵了。”编剧Ashes接触过一个言情小说的IP改编工作。由于原著作者有一定的知名度,在项目起步的时候,制片人也想参考作者的意见,结果得到了该作者“一个字都不许改”的回复。
此后,项目一度陷入停滞。
无奈之下,Ashes退出了这次改编工作。“毕竟这个作者江湖地位摆在那,拗不过,根本拗不过。”
一字不改的小说,可能拍成电视剧吗?
要知道,小说和影视剧剧本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本。前者面向读者,叙事自由,后者则要考虑到预算成本、导演和演员发挥的空间,还需要让剧组的各个工种都能够理解。
“完全按照原著作者写的来拍,根本执行不下去。”制片人阿梨告诉搜狐娱乐,如果原著作者不懂编剧的工作,很容易出现大问题。“超预算、看不懂、分场不合理、节奏拖沓,这些原著作者把握不好的部分,就需要专业编剧的帮助,靠责编去沟通。”
后IP潮时代
归根结底,编剧和原著作者的矛盾是前些年轰轰烈烈的IP潮带来的。
2014年开始,IP就成为了影视产业最火爆的主题之一。《琅琊榜》《花千骨》《甄嬛传》等大IP的热播,更是助长了圈内囤积、瓜分网文IP的热情。
版权战打得火热的那几年,影视剧版权身价暴涨了30倍,头部网文IP的版权普遍价格在5000万元,不出名的网文作者或者IP也能叫价到二三百万元。
到如今,IP潮虽然已逐年降温,但在业内仍留有“余震”。
“我没有站任何一方的队,但我心里是有点同情《护心》这位年轻编剧的。编剧是核心主创,身为编剧,难免有能被大家认可的这种期待。把一部分编剧的名字放在片尾的操作,就隐隐透露出‘不让上桌’的意思。”编剧小叶告诉搜狐娱乐。
但在制片人看来,这只是IP潮乱象带来的一个变化而已。
阿梨告诉搜狐娱乐,编剧进入改编项目,而后因为种种原因退出项目,就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个IP项目都会有。部分不靠谱的编剧,会“动些手脚”。
在她还是新人制片的时候,并不会考虑得那么多。“哪个编剧的名字排在第一”、“谁的名字出现在片尾”,比起片子质量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后来她遇到了这样一位编剧,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我们暂且称之为编剧A。A进入项目之后,负责的是故事大纲、人物小传这些零碎的工作,但即便是最基本的工作,A干得也并不顺利。很快阿梨发现A无法胜任改编工作,只好早早换人,重新签约编剧。
剧集播出后,阿梨按影视剧剧本的正常署名流程,给了最早进入项目的A靠前的编剧排名。
谁能想到,A就拿着剧集片头的那张截图,到处宣扬自己是该剧的首席编剧,“骗”了好几个项目的制片方。
被不靠谱编剧“摆”了一道后,阿梨格外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从此之后,我和编剧签合同都会特别标明一句话:署名根据乙方写的内容总量进行排位。有些实在署不上名的,可能也会放在片尾。”
“原始文件里面到底有哪句话是正片用过的,一个个数出来。算出这些内容在全集中的百分比,这就是使用率。如果哪位编剧写的内容能占到75%,就有申辩的权利。”阿梨告诉搜狐娱乐,要搞清楚某个项目中每一位编剧的贡献值并不难,只需要看原始文件。
防着改编编剧的同时,制片人也在思考如何让原著作者“放手”。
小说作者戚戚在深入了解IP影视化过程中编剧和作者可能要面临的尴尬局面之后,果断放弃了当编剧这个想法。
“我觉得我有我的局限性。作为原著作者,可能无法剥离掉‘自信感’,伤害到别人。因为其实作品的解释权并不归属于作者。从这个小说作品诞生的那一刻,就和作者切割了,解释权在观众。”戚戚觉得,无法做到“切割”,是很多作者一开始都会陷入的误区。
“当然,也可能出现小说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情况,那样我也会很受伤。归根结底,我希望这个作品被客观地呈现。”戚戚补充道。
非专业出身的原著作者不再执着于当编剧,或许也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一项征兆。
“原创剧本更干净。就算我前前后后找8个编剧,也都找的是我自己的人,没有那么多版权纠纷。”阿梨意味深长道。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