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 12:44:57 来源: 影探
原标题:尊重观众智商,很难么?
热播作品中,一定会有“悬疑”的一席之地。
只是,这“类型大户”时灵时不灵。
且不提判若两“雾”的迷雾剧场,2020和2021简直两幅面孔。
就说最近,悬疑扎堆,竟无一部可打。
头号苗子《江照黎明》7.8开分,结果成了高开低走的最佳典范。
前几集逢人安利,后几集逢人道歉。
图源:水印
一片惨淡之中,终于迎来了一部好剧。
它可能是近期改编最成功的悬疑剧,没有之一——
《喜鹊谋杀案》
Magpie Murder
2022.2.10
>>>>案中案
安东尼·霍洛维茨,柯南·道尔协会唯一授权续写福尔摩斯故事的作家。
同时,他也是现今最具阿加莎·克里斯蒂气质的侦探小说家。
对阿婆和神探之父这两位推理界的大腕儿,安东尼完全不吝喜爱。
作品里还时不时提几句,表达对前辈的尊敬。
格兰其庄园出自《福尔摩斯:归来记》
作为两人最忠实的粉丝,安东尼学到了两家之所长。
情节之跌宕,布局之精妙,安东尼作品一一涵盖。
他创造的谜案,不仅庞大而不可测,更时时调动心弦。
比如,这部用了15年打磨的《喜鹊谋杀案》。
故事讲述一个享誉世界的悬疑小说家被谋杀了,而他即将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喜鹊谋杀案》也离奇丢失了最后一章。
作家的编辑急于寻找到小说的最后一章。
因为她处于危机边缘的出版公司好不容易得到了一项投资,但投资公司只有一个要求:
必须交出小说家的最后一部作品。
《喜鹊谋杀案》是享誉世界“大侦探庞德探案”系列小说的终篇。
该书比前几部更加精彩,它写了一桩发生在1950年代的府邸命案——男爵断头案。
诡异的是,在男爵死前,府邸里还发生过两起“意外命案”。
可以预见,该书发布一定会掀起一股狂潮,出版公司也能寻得生机。
结果,现实中和书中的两桩谜案都陷入了“最后一章”的困境。
作家到底被谁谋杀?缘何至此?
杀死男爵的凶手到底是何人?府邸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就在编辑焦头烂额之际,她发现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
书中人物皆是作家生活中的熟人。
而现实的“作家之死”与书中的“男爵之死”竟也有些相似之处。
书中庞德侦探的一句话点破玄机:
“我不相信有巧合存在。”
编辑开始按书中线索调查作家之死。
冥冥之中,她的调查方向竟与书中侦探不谋而合。
好似,这是作家为自己打造的一桩疑案。
但一切哪有那么简单……
>>>>局中局
两案并行,书与现实同步发展。
设置倒是巧妙,但如何表现成了最大难题。
既要步步紧逼,不破坏破案的氛围,还要合理安排两桩命案的衔接。
《喜鹊谋杀案》使了聪明一招——转场。
它不似《致命女人》炫技式的串联,反而更像一种暗示。
交融并进的时刻,恰是案件的转机之处。
比如,现实中编辑决定去作家庄园寻找“最后一章”,书中侦探决定去小镇调查。
这是两人决定开始调查悬案的时刻。
于是,两人在十字路口“擦肩而过”。
再比如,现实中编辑在作家庄园看到了几道车辙,而书中侦探在男爵府邸看到了壁炉里未烧完的带血纸条。
此时,两人都发现了关键性证据。
于是,有了两人隔空的一次“对视”。
诸如此类的设置还有不少,但《喜鹊谋杀案》绝不滥用。
这般流动性的转场,既不喧兵夺主压过剧情的精彩,还带出几分虚实模糊的沉浸感。
让人既有观剧时的影像感受,又有阅读时的文字喜悦。
同样的,为了衔接两个时空。
安东尼还设置了一处妙思——用同一批演员来扮演两个故事。
现实中,作家乖戾暴躁,咄咄逼人。
周围的人稍让他不顺心,他便怀恨在心。
然后,把他讨厌的人全部化身成自己小说中的嫌疑人。
作家用最刻薄的话语挖苦讽刺他们。
向他借钱的姐姐,在小说里是孤独自闭的老姑娘。
对他新作提出异议的学生,在小说里是肮脏怪异的园丁。
还有一直跟作家闹矛盾的邻居、凶狠孤僻的儿子、高傲冷漠的前妻、不服管教的伴侣……
他们在书中全部换上令人生厌的面孔。
如此狭隘恶毒的行为,作家不以为意,甚至自得其乐。
可他越是恶毒,越是暴露了自己的心虚与自卑。
作家原本想成为一个严肃小说家,但屡屡退稿,让他不得已转投悬疑小说。
他愤怒地发泄,将那些人性之恶释放出来。
好巧不巧,侦探小说成了最好的“容器”。
讽刺的是,也得益于此,小说大获成功。
但,小说越成功,作家越痛苦。
他离自己想要的样子越来越远了。
在这恶性循环中,作家变本加厉,他已经不再受控。
最终,人性之恶把作家吞噬。
书中侦探曾说过,凶案动机大多指向四点:恐惧,嫉妒,愤怒,欲望。
其实这四宗罪也暗暗指向了作家自己。
他恐惧于自己癌症晚期即将命不久矣。
他嫉妒比自己更有创意和想法的学生。
他愤怒自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严肃小说。
他的欲望被丰厚版税、众人哄抬牢牢攥住。
作家是被人谋杀。
但,他也是被自己害死的。
>>>>最后一章
“一口气看完”
“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悬疑剧了”
“简直停不下来”
6集体量的《喜鹊谋杀案》,让不少悬疑爱好者大呼过瘾。
这种“少见”的观剧爽感,拉开了它与一般悬疑剧的距离。
《喜鹊谋杀案》的情节叠合之大,细节铺陈之密,几次让人忍不住按下暂停键好好想一想。
尤其是中段,复杂的人物关系,不画个脉络图辅助理解根本跟不上。
作者安东尼接受采访时表示,书中命案他是有意放到了50年代。
因为,上世纪50年代正是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
福尔摩斯与波洛的优雅,时至今日还能从侦探小说上觅到踪迹。
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巨头:埃勒里·奎因,约翰·迪克森·卡尔,阿加莎·克里斯蒂
安东尼沉迷于那个时代的创作。
对他来说,“黄金时代”的破案更能彰显智识上的比拼与较量,而如今科技的介入只像是工具的“一键式解惑”。
安东尼直言不喜欢这种“谋杀无需侦探离开椅子就可以解决的感觉。”
当然,“黄金时代”的逝去是有一定道理的。
留恋也是有代价的。
“黄金时代”的弊病同样也烙印在了《喜鹊谋杀案》中。
对于犯罪动机的阐释不够,与社会现实勾连不够。
这也是为何《喜鹊谋杀案》结局揭晓后,动机与凶手让粉丝觉得毫无震撼,反倒有一丝失望。
它太像一个故事,一个严丝合缝的故事。
可它的现实意义与反思经不起太多的考量。
8.3的评分说明了够优秀,但称不上神作
不得不说,安东尼还是勇敢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他仍在对抗爽式探案,努力带着读者享受古典推理的乐趣。
再回看这“最后一章”,竟多了几分“黄金时代”遗章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