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战争阴云下,爸爸和朋友只能救一个,你猜这个8岁小男孩会怎么选

2022-03-13 11:10:20 来源: 风景如花

在和平年代,但凡是讲述战争的电影,基本上都离不开“反战”的主题,所不同的是,每部电影讲故事的角度和方式各有特色。那些醉心创作的电影人们,总想在有限的历史素材中挖掘出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故事,进而从浩如烟海的战争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很遗憾,其中绝大部分,只会陷入老生常谈的固定套路,不断为观众增加审美层面的疲劳。

就个人喜好来说,涉及战争的电影,我更为中意比较轻松写意的叙事风格,比如笑料频出的《虎口脱险》、充满黑色幽默的《无耻混蛋》、优秀国产喜剧《举起手来》。这些电影擅长用荒诞、诙谐的故事,偏执、滑稽的人物,去冲淡战争的残酷、丑恶与暴力。当然,这里的淡化不是弱化,而是用直接的对比,去凸显出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

今天聊的《小男孩》,就是一部视角新颖,并且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有趣电影。导演让镜头远离了血腥、可怕的正面战场,转而对准那些位于美国的大后方,未能参展的老弱妇孺们。

战争后方的美丽世界

说来惭愧,我曾与这部电影有过多次擦肩而过的经历,一是过分浪漫唯美的海报,令我对影片的实际质量产生了错误的预判;二是由于看过太多讲述战争的故事,对于该类型的高分电影有一种“不忍卒读”的复杂情绪。

但是,《小男孩》这样的影片,一旦被点开,就不会给你再次错过的机会,因为导演极其出色的色彩运用,可以迅速抓住人的眼球,每一帧电影的画面,都能给观众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

影片由美国加州海边小镇的全景拉开序幕,碧水蓝天、青山远黛,人群悠然自得,一派宁静祥和的美好景象。电影中,部分建筑的搭建和镜头的构图甚至与蒂姆伯顿经典童话《剪刀手爱德华》颇为相似。这样如诗如画的恬美景象,让人难以将其和阴云密布的战争背景联系起来。

《剪刀手爱德华》剧照

《小男孩》剧照

同时,电影中的色彩对比无处不在。小镇奥黑尔因为地缘位置的关系,从始至终未遭受战争的荼毒,因此镜头下的色调多是鲜艳、明亮、温暖、柔美的。而男孩父亲所在的菲律宾战场,则以灰黑为主色调。灰色象征了衰老、神秘、恐惧与残暴。二者的平行剪辑,使得观众对战争的阴霾产生明显的疏离感,并以此展现人们对这类暴力行径普遍的憎恶和抵触。

影片中,日本人桥本的住处是另一个被灰色笼罩的地方。因为当时美国人强烈的仇日情绪,使得作为日裔的桥本,即使已经完全的“美国化”,依然难以获得居民们的认可。他被排斥在小镇之外,只能偏居一隅,低头苟活。所以,桥本的房子极度荒凉破败,阴森幽暗,和其他色彩鲜艳的建筑格格不入。这代表了身份上的不认同,也暗示了战争之下,仇恨的可怕影响。

在导演的刻意安排下,即使是同一个场景,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也会有明显的色调差异。

比如小主人公家的

房屋

。在父亲出征之前,这里鉴证了男孩佩珀和父亲之间,超越了单纯亲情关系的深深羁绊,也记载了全家的欢声笑语、幸福与甜蜜。所以镜头中的房屋,被金色的阳光包围,饱含着热切的希望。

而当父亲“遇难”的噩耗传来,同样黄色的屋子,却像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寒霜,这完美对应了母亲极不稳定、近乎崩溃的精神状态。

整部电影中,导演凭借精巧的色调运用,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学诉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使得观众在跟随电影叙事逻辑的同时,展开更多维度的想象和思考,进而领略到故事之中的深层次情感。

考验和拯救

以孩童的角度来讲述战争故事其实已经算不上新鲜,我们较为熟悉的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成功的电影。在这些影片中,孩子们的视角往往非常为纯粹,不会带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批判色彩,所以,所呈现出的事物和行为也显得更加真实。

而电影《小男孩》中,导演选取孩童作为叙述主体,除了上述优势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

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作为二战中相对和平的地区,美国本土居民们不需要躲避炮火和硝烟,不需要直面淋漓的鲜血,

但这不代表怒火和憎恨不会在他们心中蔓延。

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上战场,许多人把压抑许久的情绪宣泄到了无辜的平民——桥本身上。

其实,对于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和无耻行径,我们比美国人更有发言权,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败类。

把这句话送给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美国民众其实正合适。但是当时,如有有人站出来,为桥本这样的日裔美国人申辩,那么不但不符合“政治正确”,甚至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小镇中,只有神父敢和桥本交往。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神父“撮合”佩珀和桥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改变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仅仅是不愿看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因为战争,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其实,这也正是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它会逐一摧毁我们视若珍宝的美好,比如温馨的家园、广袤的田野、院后的秋千以及孩童的笑脸。

于是,睿智的神父借用“古老”、“神秘”的魔力清单,帮助佩珀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重心,

并在他幼小的心中重塑起了爱与包容、信念与勇敢的强大力量。

只不过,佩珀的改变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神父的预期。

未完成的清单,最艰难的抉择

小男孩佩珀身上的一些列“神迹”,可以理解是惊人的巧合,也可以理解为感动了天地的结果。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神父的观点——

是强大的信念帮助他赢得了他人的认可,进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或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士们始终秉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团结起各国人民的力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热血和生命,换取了

必然而伟大的胜利。

其实,如果我们用心梳理,就会发现,小男孩佩珀不但没有完成他的魔力清单,还亲手放弃了完成的机会,也就是说,他

在心中

舍弃了帮助爸爸回来的神秘力量。

在桥本弥留之际,我们一度认为,他会以献出生命的方式,帮助小男孩完成最后一项任务。佩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父、友二者只能留其一的激烈挣扎。

所幸,他并没有像成年人们一样,为了自身的利益,去迁怒、舍弃无辜的生命。

“魔力清单”其实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出关于人性和得失的究极考验。虽然这个考验,是小男孩佩珀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但这也正面凸显了“人性本善”的深刻主题。

电影中,导演通过剪辑技巧,一度暗示父亲是“死于”佩珀的抉择,这种欲扬先抑的叙事手法,让我们着实为天真的小男孩捏了一把汗,所幸,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神迹”再一次降临,强大的信念终于帮助小男孩完成了最终的心愿。

《小男孩》用奇妙精巧的设计,借由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战争阴云下的众生百态,同时,用阖家团圆的结局,昭示了在民心所向的大势之下,战争走向终结的必然结局。当然,批判战争不是电影目的,给人留下思考和触动,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