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关晓彤主演的《月半爱丽丝》失利,换男友鹿晗也拯救不了?

2022-04-21 23:05:06 来源: 站于中心点

#关晓彤#

体量限制、大众共鸣、卡司引流。

文/七月

上映之前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信心。

根据猫眼专业版,《月半爱丽丝》的排片占比从上映首日的18.4%降到了12%,最初的票房预测只有3500万左右;同时,影片的豆瓣评分为3.8分。尽管《月半爱丽丝》上映的同期并没有其他体量更大、竞争力更强的影片出现,市场也没有对《月半爱丽丝》有太多的期待,甚至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

在失去了上述的市场卖点之外,《月半爱丽丝》的卡司阵容也没能成为加分项。从观影反馈来看,不少观众认为三位主演与影片内容并不是特别搭,难以产生代入感。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月半爱丽丝》而言,难以突破体量限制似乎是一个必然结果。而这应当引起其他国产爱情片进行思考。

1

爱情片不得不面对的体量限制

市场信心不足。

作为一个商业电影的大类型,爱情片在国内市场上的刚需永远存在。不过,不同于《致青春》等国产青春爱情片井喷的早几年,爱情片曾经一度成为了市场的热门类型,如今的爱情片不再是市场的优先选择。

以过去两年的市场为例,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上映了43、44部爱情片,但票房占比分别只有3%和8%,与其他大类型影片有着不小的差距;在2019年上映的44部爱情片中,仅有7部影片票房过亿。显然,单靠类型的“外壳效应”,绝大部分爱情片没能在市场上激起多少水花。

与此同时,市场上还是涌现了一批爱情片突围成功,两极分化的市场表现更加清晰。比如2018年《后来的我们》和《超时空同居》分别拿下了13+亿和近9亿的票房,20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着9亿多的成绩。

而同样属于爱情片的《月半爱丽丝》,也逃不开票房桎梏和体量有限这些根本问题。对于《月半爱丽丝》而言,想要被市场看到,影片在上映之前就首先要给予市场足够的信心。

不难看出,因为《月半爱丽丝》缺乏足够的辨识度和市场卖点,仅仅是预判,市场就对影片抱有不小的怀疑之心。

2

—调动大众情绪

成爱情片第一要义—

大众共鸣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的国内电影市场里,口碑的重要性凸显使得整个环境有所变化,能够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优质内容逐渐被市场看到。尤其是,随着观众的共鸣需求开始增强,更易共情、更有现实价值的影片或将更容易实现口碑和票房的双收。

大众群体对“观影共鸣”有所需求,显然成为了当下市场的必然趋势。然而,从《月半爱丽丝》来看,影片并没有展现出与这一趋势相契合的特点。同样的,影片也不具备能够戳中大众情绪的标签。

3

—卡司与影片的匹配度—

卡司能否为影片“引流”。

实际上,《月半爱丽丝》的主演无法为影片“引流”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部影片,大量爱情片都可能遇到。毕竟,并不是所有的爱情片都能达到足够的内容深度和现实感,拥有大众共鸣甚至大众情绪的市场卖点,它们想要突破体量和票房的“天花板”还能靠的,似乎只剩下了卡司阵容。

从实际的市场需求来看,影片的卡司阵容不再是决定影片市场表现的核心,但却依然是影响影片市场表现的关键之一。电影本身的内容卖点是能够突围市场的保障,但电影主创的市场作用不应该被过度无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