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08:03:13 来源: 半夏微伤
香港电影曾经非常辉煌,号称东方好莱坞,不少功成名就的导演都在港片里吸取了不少养分,最著名的就是昆汀.塔伦蒂诺。
香港电影辉煌的起点,我认为是1971年李小龙《唐山大兄》上映,小龙哥一下把票房记录从100万提升到500万,激发了无数电影人奋发向前不断打破记录,造就了港片30年的辉煌。
辉煌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香港电影后来没落了,甚至在2000年后成龙、刘德华都提出过“救市”的说法。
1997年之前香港年度票房前10基本都是本土电影,偶尔会有好莱坞电影入榜但名词不高,比如1994年和1995年:
连《阿甘正传》《蝙蝠侠》这种级别的电影都只能排在七八名,可想而知当初港片有多强势。
然而到了1997年,一切都变了,这一年大船来了:
一个《泰坦尼克号》直接把票房记录提到1.15亿,至今也没被华语电影打破,当年年度票房前10名有4部是好莱坞。
1998年我们抢回了票房冠军宝座,但市场却彻底沦陷了:
1999年以后的就更不用看了,除了周星驰成龙刘德华这种级别的大片,碰上好莱坞基本丢盔卸甲。
20年了,好多人都在反思,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想来想去原因似乎很多,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香港电影在辉煌期没有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
香港电影基本上是模仿好莱坞一路成长的,各类型片滞后差不多都滞后人家10年到20年(喜剧片除外)。
比如说好莱坞60年代猛拍西部片,我们就在80年代开始搞对之对应的武侠片;
80年代人家拍传记类电影,90年代我们搞《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传》《赌王大亨》。
基本上香港电影是跟着好莱坞亦步亦趋的。
1983年《疤面煞星》——阿尔帕西诺
到了90年代人家又变了,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两尊大神开始发力,剧情片向科幻片、特效片转变,这是好莱坞电影升级最困难,也是最正确的一次。
1993年斯皮尔伯格鼓捣出一部电影全球狂卖,那一年把香港电影人给吓到了:
卡梅隆97年的《泰坦尼克号》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这次升级香港电影没跟上,彻底落伍了。
其实从香港电影腾飞开始,电影人就过于急功近利了,没有建立完善的演员工会制度,没有注重人才的培养,一门心思赶紧拍电影赚钱,甚至有些人7天能拍一部电影,透支了市场也透支了口碑。
另一方面港片过于执着于模仿而不是升级,比如好莱坞科幻片发达的时候王晶也搞了部科幻片,叫《蓝血人》,也用了不少特效,但其目的仅仅是跟风捞票房,电影本身粗制滥造。
升级科幻片最关键的一步——特效技术,香港电影人没有做,毕竟这东西投资太大当时看不着钱,没人愿意干。
所谓一步慢步步慢,等人家科幻片品牌打出来了,制作成熟了,香港电影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票房市场丢失
刚才说的是根本原因,现在再说一个直接原因——票房市场丢失。
巅峰时期香港电影一年产近300部电影,香港就700多万人,这么多电影都在哪消化了?
正因为有庞大的市场支撑,香港电影才能动辄投资几千万不怕回不了本。
但是从90年代中期,这些市场逐渐被好莱坞攻克,没香港电影什么事了。
可以说被好莱坞无情碾压了。
1993年台北票房市场已经被好莱坞屠榜了:
其他地区的票房情况就不一一展示了,跟台北差别不大。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无外乎这两条。
个人感觉还是要感谢好莱坞,好莱坞科幻片升级太快了,观众被漫威系列培养到口味刁钻,一般的科幻片人家都不看了,导致好莱坞内部遭到挤压,才给了港片一次喘息的机会。
现在的格局是好莱坞继续在科幻片上发力,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香港电影则固守本土优势,集中在警匪片上发力争取把观众争取回来,两边开始拉锯战,最终是什么局面实在是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