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09:06:50 来源: 桃桃淘电影
还有一个多月,2022年就结束了。
进入年末,也就意味着,又一年的北美颁奖季来了。
虽然,今年的奥斯卡似乎还是个小年,但很多奖项的归宿依然很有看点。
(相关资料图)
其中,最激烈的无疑是影后的角逐。
A24出品的现象级作品《瞬息全宇宙》有望让杨紫琼拿下首个最佳女主角提名。
而她最大的竞争对手同样来势汹汹,那就是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
在不久前落幕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凯特已经二封影后桂冠。一路杀到颁奖季的她,也让这部 《塔尔》成为大热门之一。
它确实很有得奖相。
烂番茄新鲜度92%,MCT92,IMDb8.2,口碑相当之好,明星出演传记片更是热门题材。
再加上低产高质量的导演托比·菲尔德操刀,从预告片释出就引发无数关注。
终于,《塔尔》上线流媒体,目前的豆瓣评分却下滑到了7.5。
的确, 将近三小时的片长,大量拗口的古典乐专有名词,英德文夹杂的对白,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都不算太友好。
以及,《塔尔》的前期预告和正片在风格上有些落差。
你以为它会是一部古怪时髦、高概念的惊悚片。事实却是四平八稳、制作精良的西方上流故事。
预告中很多引发好奇的镜头,在正片中都并未出现。
导演用 古典乐、女同、职权骚扰、精神焦虑等各种复杂的线索包裹着主人公,也终于让故事的力度被层层削弱。
影片围绕着一个著名音乐家塔尔展开。
她是柏林爱乐乐团史上首个女性首席指挥家,艾美奖、格莱美、奥斯卡、托尼奖大满贯得主,古典乐届堪称伟大的存在。
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女同性恋。
但本片并非那种打破身份局限的大女主爽文,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
在开场的访谈中,借主持人“造神”般的旁白,迅速将塔尔推上巅峰。
紧接着,我们则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目睹她如何在不当言论、职权骚扰、乐团“选妃”的多重指控中轰然倒塌。
其实,无论影片刻意使用了多少晦涩的专业知识或暧昧的线索,故事本身都并不复杂。
它的野心很大,但真正的焦点还是凯特·布兰切特。
“塔尔”这个异常凶猛复杂,发挥空间巨大的人物,强势宣告着大魔王即将向她的第三座奥斯卡奖杯发起冲击。
这个角色一方面延续了《蓝色茉莉》中上流阶级女性的神经质和一种近乎天真的虚伪,一方面在人设上又无比贴合凯特·布兰切特一贯的猛攻气质。
可以说演起来是得心应手。
《蓝色茉莉》
但同样,也一定会遭到质疑——比如近年来凯特趋于同质化的表演,以及过度的演员指涉,是不是一种导演有意为之的策略?
如果说一开始,当凯特煞有介事地说出一大串古典乐专业知识时,你确实会有些出戏。
但随着故事的进行,上述顾虑都会被她强悍的表演所打消, 她敏锐地抓住了塔尔身上的矛盾——猥琐又纯粹,自厌又自私。
这也是导演一定要将一个典型的男权上位者设定为女同的原因。
这一点也成了很多人诟病的地方——似乎当性别转换为男,这无非就是一个中年高管的猥琐意淫。
但实际上,也正是这一设定才呼应了角色的矛盾。性转与否、“正确”与否都不该成为观看本片后的唯一结论。
塔尔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性转版韦恩斯坦,她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一方面,片中多次刻意挑明了塔尔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回避。
比如在开篇的访谈中,她自言并未感受到业内的性别歧视,在挑选工作照时也拒绝女性化的妆造。
而关于作曲家马勒及巴赫的男权婚姻,她的态度都是在为男方辩护。
最明显的是,塔尔在用一种男权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生活。
职场上,行事作风强势且雷厉风行,不仅迷恋权威更是独断专行。
大她几辈儿的老同事不合心意,转眼就开除。
感情上,面对年轻的女大提琴手,她的好感则表现为从上向下的赏赐和垂怜。
她是如此地自私,得心应手地滥用职权,站在中心的指挥台上试图君临天下。
但同时,又被一种负罪感所折磨。
频繁的幻听、做噩梦,似乎潜意识里她也知道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其实,纵观片中将塔尔推下神坛的指控,都有些暧昧不明。
在刻意主观化的叙述中,“乐团选妃”缺乏直接的证据。
课堂上的不当言论,很大程度上是恶意剪辑。
而所谓对大提琴手的骚扰,更是停留在“纯爱”阶段,仅仅抛了几个媚眼。
相比于摆出具体的事件当作呈堂证供,展开猎巫行动,导演显然对塔尔抱有一种探究和怜悯的欲望。
她身上的“男子气概”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一种选择。
塔尔在数次回避女性气质的同时,也用一种刻意且死板的划分方式,将自己的“厌女”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厌女”不就等于是自厌。
在和喜欢的乐手对视时,她下一秒就不着痕迹地拆掉了头发,凸显自己的女性气质。
明明可以毫不迟疑地扶起长满褥疮的陌生老人,悉心照料的养子也是一个有色人种的女孩。
她所喜欢的对象也都不是男权偏好的小白花,反而大胆冒进,能力超群。
但与之相对的是,塔尔又要展示某种刻板的“男子气概”。
比如她刻意不向爱人讲述自己脆弱的一面,
哪怕因为摔跤而毁容,也要撒谎说成是“遭遇袭击”,再用自嘲假装不在意。
在影片一开始,伴随着介绍塔尔彪炳业绩的旁白,画面是裁缝正在为她量体做西装。
在整部影片中,她一直是西装衬衣的中性打扮。
这是一种安全感,也许只有“穿”着西装,她才能成为“塔尔”。
在古典乐界,或可说在所有“历史悠久”的运作中,权力构建的方式一定是和某种“男性气概”紧密连结在一切的。
在剧场,指挥那两手间便可翻云覆雨的绝对权力,它的背面是牢不可撼动的传统威严。
在这个环境中浸淫长大的天才——塔尔,不得不将“弱者-受害者-下位者”和“女性气质”画上等号。
而在这个话语体系中,她要想往上爬,就只能拒绝标签带来的“弱点”,成为一个“花木兰”。
因此,塔尔的倒塌并非一桩典型的cancel culture案例。
正因为她是女同,又通过“厌女”和“男子气概”的逻辑才实现了成功,这一古典权力的构建方法这才被凸显了出来。
塔尔可怜又可恨。
她的权力如何被解构,进而变得赤裸、尴尬和无所适从,这才是影片用如此长的时间去酝酿的东西。
从故事一开始到结尾处,片中都数次出现了一个无人称的手机屏幕,跟拍着塔尔,随时点击发送,并配上侮辱性评论。
它让人无法防备又如此光明正大。
同样,当塔尔和年轻的大提琴手约会时,她高高在上地问:“你买的是哪张唱片?”
这个喜欢杰奎琳·杜普蕾,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孩头也不抬的回答道:
“我看的是YouTube”。
塔尔倒塌的真正线索也逐渐呼之欲出了,就在无数个私人邮箱、社交平台、有心听众之中。
这是一种科技和时代共同带来的广泛的觉醒和敏感。
导演刻意挪用古典乐作为背景也就有了答案。
当塔尔最终只能面对一群带着牛鬼蛇神面具的观众,给电子游戏配乐时。
这也意味着某种自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当代语境中已然被打碎、下放。
转而移交给隐身的自媒体、标签热词、网络经纬、个人观点等一切塔尔曾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中。
在影片最后,身败名裂的塔尔在东南亚的某个按摩店中,面对一群端坐着等待她“选中”的女孩,终于忍不住落荒而逃,大声呕吐。
相比于一种殖民化的描述,这更像是对她的讽刺。
因为,只有被放逐在这样一个去中心主义的“新”世界中,她才能看到自己所模仿的那种权力,在不经“古典乐”包装后的真正丑态。
所以,从造神到倒塌,导演借塔尔这个人物想探讨的东西,远比一个上位者的崩坏要复杂得多。
但确实,这部影片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特·布兰切特的演技。
她用精确的演绎,把数次游走在凌乱和无聊边缘的故事又拽了回来,也让这个人物真正意义上变得魅力无穷,不仅仅拘泥于一边倒的讨伐。
大魔王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