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16:02:53 来源: Mtime时光网
年度最佳战争片,是它了
时光撰稿人 | 南野文
【资料图】
邪典电影老饕。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不仅是国内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其实和历史上的一场战争也有着无形联系——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夺取万千战士生命后,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11点宣告结束。
然而和二战相比,一战在电影领域中的改编要少得多,近期却有一部相关题材的新片大受好评。
《西线无战事》
此前几年,该类题材最知名的有两部电影,一是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该片曾在2019年双十一于内地上映);另一部则是萨姆·门德斯执导的《1917》。
由Netflix出品的新片《西线无战事》,某种程度上,可看作这一创作潮流的余绪。
该片目前的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赢得了不少观众的青睐,但也有部分影迷对其颇有微词, 认为新版《西线无战事》和原著小说差异巨大,严重跑题。
这部口碑之作究竟如何?是年度神作,还是评分虚高?
时光君必须要探一探究竟。
战场送人头
1917年,被称为“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役刚过去不久,同盟国和协约国因此损失了130多万的兵力。
但交战双方似乎毫无触动,继续招兵买马,让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尽快投入战场。
对于早已不堪重负的德国而言,民众并不知晓真实内情,能够参军报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几乎成为每个德国人的共识。
主角保罗便在这股社会风气影响下,瞒着父母代签参军同意书,和一帮高中同学火速入伍。
可等待这帮少年新兵的并非驰骋沙场,而是一连串意想不到的惊愕和受挫。
行军途中,身旁突然落下一枚炮弹,吓得保罗赶忙拿出防毒面具;刚赶到战壕前线,疲惫不堪的新兵们立马就要用头盔协助排水;保罗本以为打出的第一枪就能杀敌立功,自己却差点一命呜呼。
战壕被轰炸而塌陷,新兵因毒气而集体丧命,这些猝不及防的战争灾难彻底改变了保罗等一帮新兵的心性。
他们从此明白,打仗不是披着荣光建功立业,而是一条布满死亡陷阱的不归路。
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在伙食上自谋出路。
保罗和 老兵凯特去法国农户家里冒险偷鹅,或是他们忍受不了整日吃萝卜面包而外出搜集食物,这帮人就像是被骗入地狱中,且无依无靠。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有关德国政府上层,主张议和投降的官员试图与法军谈判,争取早日结束战争;但主张继续抵抗的军官们,却一意孤行,甚至在达成和平谈判后,依然命令士兵们进攻法军战壕,白白牺牲后者性命。
表面上, 他们是死于法军的刺刀之下,实则却死于指挥官愚蠢自私的决定。
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悲惨事实:
四年交战间,德国的西线战火几乎未曾推进过,但却有超过300万士兵在此牺牲。
惨烈的展示
新版《西线无战事》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断展示战场上的惨烈状况,士兵们的悲惨遭遇,而非叙述这一过程中的人或事。
进一步来说, 「叙事」在此失去了作用,而「展示」成为了最强有力的表达。
片中,保罗和几位战友之间的情谊虽然有所勾勒,但并非浓墨重彩,细腻无缺,大多数战争场景都是切片式的。
比如保罗第一次面对炮弹轰炸时的手足无措,在壁垒中因连番的枪炮声而备受折磨,抑或是在看到工厂中遍地死尸时的满脸惊愕。
诸如此类的展示场景,在片中数不胜数。
它让人想起了依莱姆·克里莫夫的神作 《自己去看》,也不乏瓦茨拉夫·马尔豪尔执导的 《被涂污的鸟》里面的诡谲气息。这两部影片都以风格独特的表现主义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毕竟,常规的叙事手法,带来的是人物情感上的累积和连结;而展示不同,它更倾向于因表现主义或象征主义而的产生褒贬态度。
展示的另一个作用,是对人物情感的剥离。
在《西线无战事》中,随着保罗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悲惨离去,而他本人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变得麻木,生命的全部意义似乎只有死亡。
这种情感剥离后的漠然气息,随着片中大面积出现的自然景观而熨帖呈现。这些用大远景景别拍摄的画面,并非只具美感,同样因为肃杀和疏远效果让人深感绝望。
所以,影片最开始的一组蒙太奇运用的尤其出色。
名为海因里希·葛柏的士兵在战场上极力拼杀,最终不幸殒命。随后,其尸体上的军装和皮靴被人利落扒下,打包运回国,经过一番清洗、消毒和缝纫后焕然一新。
而这套军装的下一位主人便是保罗。当然,在死去的海因里希之前,自然历经数轮阵亡士兵。
这便是展示的批判力度,它用一组组冰冷的画面告诉我们, 士兵可被无限替代,情感将会逐渐剥离,死亡乃是唯一法则。
也正因如此,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德国政府上层官员的面子和志气才会显得荒诞可笑,令人憎恶。
保罗等人的生存境况越是惨烈,火车厢内的体面和谈便越是虚伪,而城堡中指挥官的武人气节便越是可恨。
这一无形中的反战表达,借助于展示手法,如此不动声色却又相得益彰。
照本宣科or大刀剪裁?
当然,讨论新版的《西线无战事》不可能绕过原著小说和前两版电影。
1927年,曾参加过一战的雷马克着手创作了小说《西线无战事》,该作品先是在《福斯报》上连载刊登,使得这家报刊的销量迅速涨了三倍。
1929年,小说以全书出版后,在德国及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反响。
好莱坞当即看中了这部小说,打算将其改编成电影,并令刘易斯·迈尔斯通担任导演。这便是 1930年第一版的《西线无战事》。
该片几乎完全按照小说中的情节进行改编,以保罗的第一视角完整叙述了一位德国士兵在一战中的遭遇。
和新版《西线无战事》的开端类似,保罗和一帮同学在老师的鼓动下入伍参军,但随后他们便在一间军事学校里接受了最基本的训练,在此有着一些轻喜剧式的情节。
等保罗等人正式上战场后,他们既经历了食物短缺,也遭遇了战友新亡;和法国的农家女郎寻欢作乐,在天主教医院死里逃生,这些按照时间线贯穿的情节,都一一发生在保罗身上。
片中最值得咀嚼的地方在于,保罗经历一场大病后,休假回家过一段时间,但除了母亲关心他的生命安危外,从父亲到邻里,从老师和高中生,没有一个不在叫嚣着继续参战。
这也是促使保罗重回战场,并最终殒命的关键原因。
1979年,由德尔伯特·曼执导的电视电影《西线无战事》,几乎对1930年版本的故事情节照搬过来,除了在开始部分,通过数次的闪回手法,让保罗在战场重新回忆当初入伍时的经历外,便没有大的改动。
相比之下,1930年版本的《西线无战事》显然艺术成就更高。在大远景的景别里,让室内和室外两处场景保持意义层面的呼应,这种场面调度上的精巧得当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因此,本片也拿到了第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而1979年的版本,既囿于制作成本,同样也由于舞台剧式的场面调度,使影片流于平庸。
此次新版《西线无战事》之所以受一部分影迷指摘,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其放弃了原小说里保罗归乡的桥段,没有展现出德国社会更广阔的思潮和图景。
二是加入了德国政府高层的谈判和军事决定,打乱了以保罗为第一视角的叙事手法,让原先饱满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变得散碎,不连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点质疑不无道理。但新版电影其实从立意上来说,就已经和原著小说有所不同。
不管是小说,还是前两版电影,本质上乃是借一战的题材,讲述少年成长阵痛的青春故事,这里聚焦的其实是保罗的性格蜕变。
而新版电影,已然从保罗转为对德国战争的双重聚焦,既有关于普通士兵惨烈战况的展示,也有对决策层虚伪自私的展示。
所以,新版《西线无战事》并非一部跑题之作。
只不过它找到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想要对一战有所了解的战争片影迷自然不可错过,而若只是痴迷于前作,对本片固然也无法接受。
-END-
「黑豹2」,会是今年漫威最佳?
《无间道》后的最强港片,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