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小鲜电影 | 《坠落》,真正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2022-11-23 21:55:29 来源: 烹小鲜

这是鲜喵的第 2063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 想在海上跳舞


(资料图片)

Pengxx01 ·电影

毕竟,相较于剧作,《坠落》的感官体验更为重要。它是真正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来到了11月份,电影市场终于传出了一点声响,一批进口片纷纷定档。

《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坠落》定档11月18日,《杀掉那个魔术师》、《忍者神龟:崛起》定档11月19日,《沼泽深处的女孩》定档11月25日。

其中,有一部很值得你去电影院刷一遍——《坠落》,一部真正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肾上腺素的飙升

如果你去豆瓣上翻翻《坠落》的短评,你不难发现一些类似于“紧张刺激”、“手心里飙汗”、“双腿发软”等词语,这正解释了《坠落》的魅力。

《坠落》是由斯科特·曼导演的惊悚题材的影片,讲述闺蜜两人在高塔上逃生的故事。但如果仅仅是一部有关于逃生的惊悚影片,似乎并不必须在电影院看,尤其是在资源已经流出的情况下。

但《坠落》有一点很特别,导演非常明确地知道他在拍什么,他也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拍。

他拍的是“高”,以及基于“高”的恐惧感,就像导演本人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恐高症和坠落感。”

影片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座高塔之上,这座塔实际上是加利福尼亚州废弃的B67电视塔,它是美国的第四高建筑。

为了拍出塔的“高”和恐惧感, 导演采用了大量的俯拍或仰拍镜头,并且镜头角度选择的也很极端——近乎180度的垂直。

垂直镜头所带来的透视感直接作用于你的心理,如果你是在大银幕观看,这种透视感只会被进一步地放大,“高”的感觉也会被放大。

这还不够,为了更好地传达“高”的恐惧感与临场感,导演还采用了另一种方法。

那就是主观镜头,尤其是女主角贝琪的主观镜头。

在整个的攀爬的过程中,主角贝琪都是处于劣势,她永远是在亨特的下方。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贝琪关于“高”是有着一种心理创伤在的,她的男朋友丹就是在攀岩的过程中不慎跌落而死亡的。

贝琪的主观视点

导演通过她的视点,一方面展现着原本就存在的“高”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像观众传递着女主角本身所具有的恐惧。

一些细节在向观众传递“高”的恐惧感时也至关重要。

导演拍了一些细部的特写,这些特写要么是晃动的螺丝钉,要么是些能展现高塔破旧的元素,并且这些“隐藏的危险”是两位主人公不知道的。

你如果仔细看两位主人公攀爬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导演的这些 特写镜头很像是种标记或者是音乐中的休止符,它总是会间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它的作用是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观众施加一些刺激,不断地给观众传递一种危险感,使观众的神经牢牢的绷紧。

上述所说的一切,固然在电脑、平板甚至是手机上也都可以一定程度地感受到,但如果你是在大银幕上看到的,这种“高”的恐惧感只会被无限放大,临场感也会更强。

《坠落》是真正关于体验的电影,而大银幕是最好的选择。

甚至说大银幕还不够,导演最理想的观影状态是 “坐在惊险刺激的过山车上观看并体验它”。

极端情境下的可能性

极端情境是种方法,它往往会激发出人物在常规状态下难以出现的状态。因为这种方法会使情境中的人展现出极强的矛盾性和戏剧性,因此成为了许多影视剧在强化矛盾时的手段。

韩国的有些影视剧特别热衷于这种手法的使用。

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将阶级问题放在一个你死我活的情境中,这种情境是一定要有结果的,这导致了《寄生虫》中的群体问题只能以暴烈的手法来结束。黄东赫导演的《鱿鱼游戏》体现的就更为典型了,一个一个游戏就是一个关乎生死的极端情境,在种种极端情境中,人性被拷问,人性中的善、恶、勇气、自私全部被激发出来。金秉祐导演的《恐怖直播》也是这种模式。

斯科特·曼导演的《坠落》也采用了这种手法。

如果你只看两位女主攀登高塔的过程,你可能会以为导演是在强调勇敢、团结、互助这些品质。

但当主人公登上高塔的顶端,并发现她们下不去之后,极端情景由此展开。

在生与死的拉扯中,一个首要的问题在女主人公面前浮现:怎么办?

一开始女主角们还相互安慰,自欺欺人式地相信会有人看到她们并解救她们,这延续着在攀爬过程中所体现的勇敢、团结、互助这些品质。

但在整个极端情景中, 编剧和导演放进了两个“炸弹”彻底摧毁了女主人公们之间的信任,并展现出了人性的黑暗。

第一个“炸弹”是贝琪发现了她死去的男友丹在生前出轨了亨特,并且二人相爱。

为了使这个炸弹威力更大,导演还设置了个小细节——“丹对于爱的人并不说我爱你,而是说143(英语中委婉地表达我爱你的方式)”,而皮特的脚腕上正好纹了一个143。

这好像使影片走向了一个类似于《完美陌生人》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秘密,亲友、恋人这些关系并不可靠。

第二个“炸弹”是在亨特死后,女主贝琪为了活下去,将仅存的一部手机放进鞋子里又把鞋子放进了她的尸体里,并将亨特推下了高塔。

如果说第一个“炸弹”使得女主们的关系发生了动摇,那么第二个“炸弹”彻底摧毁了二人间原本的关系。

导演使用这种极端情境,似乎也完成了一次 “情感与人性的坠落”。在生与死这种最为极端的情境下,人展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模式化的剧作

上述的两个“炸弹”其实是剧作层面的两个反转,它确实是丰富了《坠落》的内涵,也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但总的来讲,《坠落》的剧作还是比较模式化的,是那种在编剧课上都会讲的模式。

首先是有着一个故事核——两位女主被困高塔,她们想要下去。然后她们下塔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被解决后又会遇到新的困难,最后克服了种种困难,女主角成功下塔。

比如说女主角们向塔下的男人呼救,男人看到了她们却并没有解救她们反而是把她们的车开走了。再比如说,女主角们想通过无人机将求救的纸条送到旅馆去,但在马上抵达旅馆时,无人机被路过的货车撞碎,求助的希望再次破灭。

模式化的剧作保证了影片基本的一个好看,保证了一个类型的成型。

但也是因为这种模式,你很容易猜到一些剧情,并且为了符合这种模式有时候会采用太过意外的元素,比如说撞掉无人机的汽车。

但话说回来,剧作只要能保证《坠落》叙事的一波三折,能牢牢地揪住观众的情绪,它的任务也基本上完成了。

毕竟,相较于剧作,《坠落》的体验更为重要,它是真正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注:全文图源网络

-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