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20:00:09 来源: 互联网
“为减少内卷,文明发展,我倡议:不挖人,不拆台。如有违约,加倍反制。” 7月31日,针对此前备受争议的头部猪企《互不挖人公约》,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了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正大投资四家企业,明确此举有违反垄断法精神,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后,上述四家猪企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将立即整改。
四企业联合发布《互不挖人公约》,背后有着较为现实的考量。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伴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恢复,一批规模养猪企业崛起,对养殖人才的需求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下,不少企业担心人才流失。几家企业缔结《互不挖人公约》,正是希望通过彼此约定的形式,增强企业人员的稳定性,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相关资料图)
站在一家企业的视角上,人员流动频繁,的确会给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带来困扰。水涨船高的行业薪酬价格,可能会让企业觉得负担太重,“吃不消”。而且,养猪行业比较注重经验,招聘新人也要经过培训、适应的过程。如果人才经过长达几年周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经验积累后,动辄被同行“挖墙脚”,那么企业就难免会有“为他人做嫁衣”的挫败感。但是,要客观认识此事,不能只从企业的视角看问题,“打工人”和行业生态的视角同样重要。几家头部企业试图以承诺互不挖人的方式“稳住”人才,对人才不公平,对行业生态也有不良影响。更何况,对这些企业本身而言,这样的决策也未必明智。
目前,我国生猪市场规模庞大,人才的去留不是四家头部企业能够完全说了算的。据《新京报》报道,不少尚未挤进行业头部的企业都在伺机储备人才。因此,即便四企业的《互不挖人公约》生效,那些打算跳槽的员工,完全可以在其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中“择优而栖”。就此来说,四家头部猪企的僵化绑定,反而可能形成一股推力,给竞争对手带去吸纳人才的机会。
而且,由于这一约定与市场规律相背离,它对承诺企业的约束力,也要打上一个问号。劳动力市场终究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该行业内的专业人才较为紧缺,那么几家企业进行人为限制的努力,便会如螳臂当车,无法抵挡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的大势。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承诺企业让“挖人”更隐蔽,或是约定在其他更多企业的抢人压力下难以为继。
从保障员工择业权利的角度来说,四企业约定“互不挖人”的做法,也很不“地道”。员工基于自身职业规划或是增加收入等考虑,希望换一个平台,是正常的职业选择,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当权利。正如有网友所吐槽的,涉事企业是“又想留人,又不想涨薪”。企业希望留住人才,应该做的是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拓展晋升渠道,增强岗位的吸引力,而不是人为设限,阻碍人才的自由流动。
要避免人才流失,企业首先要为员工提供与市场价格相匹配的动态薪酬机制。说到底,如果员工收入长期落后于行业整体水平,自然留不住人才。此外,基于行业特点,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了解一线员工的所思所想和真实需求,也极为必要。
比如,据养猪业人士分析,行业内被挖最多的是饲养员、技术场长等生产一线人员。而工作地点较为偏远、环境“堪忧”、周边配套设施较少、缺乏晋升空间,是相关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企业如果能在优化工作环境、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等方面有所发力,就能减少这些岗位的“劝退”因素,吸引更多从业者。
同时,比起内卷式的抢来抢去,增加人才储备,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才是长远之计。对此,企业可以尝试与当地高校、职校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参观等方式,让更多学生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继而产生兴趣,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学习之中。这样做,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专业学习的滞后性问题,培养出更多实践性更强、上手更快、更适应行业现实需求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才流动是拦不住的。以更为平和、开放的姿态看待员工跳槽,用心创造真正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以长远的眼光进行人才梯队培养,才是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
(作者:任冠青,来源: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