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于承惠去世6年,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剑圣,以“醉剑”称霸武术界!

2022-03-25 12:55:11 来源: 篮球风云WaveBall

转眼间,在《少林寺》第82版《中,》中饰演反派王仁则的山东演员于承惠,已经去世六年了。有人说现在的江湖变得很小,就像一个影视城。在中没有人是真正的侠客,于承惠死时,他被尊称为“中国".最后的大剑师”

千百年来,能称得上“圣”的人少之又少,可见他是高贵的,他真的担得起这份荣誉。于承惠不仅以《少林寺》的中醉剑闻名,早在1975年,他就在传统剑——螳螂剑的基础上,兼容多种剑法,还原了“双手剑”的动作要领。

双手合十持剑,速度快,力量大,破坏力和观赏性更强。这套剑法舞姿飘逸,气势磅礴,有天下第一高手的风范。满头白发和长胡须的于承惠,显示出一种仙风道骨的风范。

有专家曾评价老先生的风格是“剑身合一,身姿绝伦”。在当今中,的影视剧和武术比赛中最常见的单手剑是。如果于承惠,被称为“吴驰”,当初没有致力于这项研究,我们永远也不会看到双手剑的魅力。

1939年,于承惠出生在山东蓬莱,他自称从小就精力充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为淘气,他被父亲送到了青岛武术学校。在那个娱乐项目很少的年代,于承惠在《中,评书》中听了很多武侠故事,东方侠士的道德和精神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在武侠小说中,于承惠是一个天生的武侠天才。19岁获得青岛,武术全能冠军入选山东体育学院武术队,1963年以一套“醉剑”获得华东武术冠军。虽然他的武功很高,但于承惠从不主动找人打架,以显示他的功夫有多好。

不幸的是,于承惠中在一次日常训练中伤了膝盖,所以他不得不从武术队退役,搬到山东的黄台造纸厂干重活。

然而,于承惠仍然没有放弃武术。在业余时间,他一头扎进武学学习,终于在1975年恢复了螳螂的双手剑术。1979年,为了让更多的人认可双手剑,于承惠去参加了全国武术比赛。果然,双手剑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让正在为《少林寺》寻找武术人才的香港导演张鑫炎,目瞪口呆。

今年,于承惠已经40岁了,他一心想在武学取得更大的成就,他甚至觉得在这样的年龄进入影视圈是没有必要的。然而,在张鑫炎,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少林寺》的邀请,进入了武侠电影的新世界。

当年的《少林寺》可以说是真的聚集了全国的武林高手。于承惠在郑州,跟于海, 李连杰, 计春华, 王常凯等人一起训练接受特训,看港台武侠片,听导演讲解剧情.

大师之间的交流和剧组对拍摄的诚意让于承惠决定把拍电影作为传播武学文化的事业。

为了追求真实,《少林寺》的所有武打招式都是演员事先协商好的,既有实力又有艺术美,也是真正的高手较量。上映后确实大受欢迎,以10美分的票价创下了1.6亿的票房纪录。扮演反派王仁则,的于承惠,与牧羊女丁岚和小和尚李连杰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1983年,于承惠出演了电视剧《武松》《中俄张团练,》,并担任了前三集的武术动作设计。拍摄结束后,于承惠写了文章《武打是抒情的手段》,证明了丰富多彩的影视圈并没有让于承惠忘记他弘扬武学,的使命,他不想让武学成为一场苍白的战斗。

kaidisoft.cn/ttandbaijia_1c72e8df4bbfe9becbe4c9921e873e96.jpg-qsy.jpg">1984,《少林寺》原班人马再次集结,拍出了姐妹篇《少林小子》。通过这部电影,香港邵氏电影公司邀请于承惠和李连杰拍摄了刘家良执导的《南北少林》,这也是于承惠与香港武侠电影的唯一一次深度接触。

1988年,张鑫炎以于承惠为主角,量身打造了《黄河大侠》,这才是于承惠真正的代表作。在这部电影中,于承惠演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风范,他顶着蓑笠、凭河傲立的武林高手形象,让武侠电影迷们至今难忘。

与拍摄《少林寺》时不同的是,当导演要求他做花里胡哨的亮相时,于承惠直接质问导演你拍的是大侠还是小侠,他认为这些多余的动作会反而会破坏大侠出招时的“势”。他的直白最终让导演接受了他的意见。对于承惠来说,功夫从来不是花架子。

1993年,于承惠亲自担任编剧和武打设计的《东归英雄传》上映。此后,于承惠逐渐淡出银幕,转向电影幕后。而比起他在银幕塑造的经典角色,于承惠设计的动作设计同样令人叫绝。

拍摄《悲情布鲁克》时,于承惠受到当地牧民饮酒姿态的启发,设计了醉马镜头。男人们在草原上一边策马奔腾,一边痛饮美酒,在马背上东倒西歪又不会狼狈坠马,那情景既充满异域风情又潇洒万分。

而在《东归英雄传》中,为了呈现真实的视觉效果,于承惠放弃钢丝威亚,通过各种精确计算全程实拍骑兵从断桥坠入峡谷激流,一气呵成的同时还保障了演员的安全。果然这一幕惊心动魄,让人望而生畏。

遗憾的是,像于承惠这样一位实力功夫巨星,没有出现在香港武侠电影的全盛时期。

有传说当年拍摄《南北少林》时,电影公司对内地和香港工作人员待遇悬殊,让李连杰十分气愤,后来自导自演了《中华英雄》,如果确有其事,于承惠老爷子不愿再在香港影坛露面的原因也可想而知。

只可惜鬼才徐克的武侠江湖中,少了一位真正的武林高人。

于承惠再次出现在观众们面前已经是新千年之后的事情。他演遍了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和宗师大侠,《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连城诀》中的梅念笙,《神雕侠侣》中的黄药师,《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他还是《李小龙传奇》中的叶问。

直到2011年,武侠小说家徐皓锋开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72岁的于承惠才正式重返大银幕。

拍摄《倭寇的踪迹》时,于承惠宝刀不老,还是不用吊威亚,亲自上阵彰显真功夫。现场有不少年轻武行想和他切磋武艺,都被他一一放倒。

在片中,于承惠饰演的裘冬月在稻田中自在发劲,也成为该片的经典名场面。无论是《倭寇的踪迹》还是《箭士柳白猿》,于承惠都堪称文武双修,不但武戏硬核,演绎文戏时也十分细腻,情感到位。

徐皓锋曾经邀请于承惠拍10部电影,可到了第三部《师父》时,于承惠却婉拒了徐皓锋的美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本色演员,演不来有太多心机的角色。

比起追逐名利,于承惠一生醉心武学,对剑尤其痴迷。他不但身体力行地研究剑术,还写了许多相关文章,部分被列入国家级武术教材。在他心中,剑是最能代表中国禅意的东西,拔剑时气势如虹,静静赏剑又能感受到祥和之气。

他不希望观众认为武侠就是打打杀杀,正义和平的武学宗旨才是他想推广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踏实本分的中国人在面对邪恶和不公时,会寄托于凡人堆里出现一个侠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武侠文化的核心也由此而来,武学的精髓也应该是宣扬正义,以武会友,以德服人,以善感化,而不是沦为逞能示威的工具。

古龙说,真正的大人物,看起来都很平凡。尽管晚年的于承惠已经成了受人敬重的剑术大师,他依然低调为人,不求功名。

如今依然有很多人热爱武侠江湖,武侠电影的特效日新月异,却难以再攀高峰,武术界更冒出无数跳梁小丑。若当代还有一小片能称之为“武林”的净地,于承惠便是在那个现代江湖里活过的侠士,他走了,江湖也没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