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中国观众为什么不爱看好莱坞大片了?美国制片人:奥斯卡已死

2022-03-28 22:02:55 来源: 咪渣小生活

近日,一个热搜话题“中国观众为什么不爱看好莱坞大片了?”引起了广泛热议,细细回想,确实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众已经逐渐对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不那么感冒了。

这个话题之所以会引起热议,那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审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好莱坞的影响,所以说起这个话题,大概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颇有共鸣的观点。

那么好莱坞大片到底怎么了呢?

无独有偶,就在我们讨论好莱坞电影的时候,那边也正逢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而他们也恰好在讨论当今和未来的电影。先看看老美的一些观点,也许能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知道答案。

制片人:奥斯卡已死

近日,美媒提出了“奥斯卡正在走向失败“的话题,其中提到,奥斯卡的收视率每年下降,受关注度越来越低。对外还可以说是受到疫情影响这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这是一种掩饰罢了。

还有制片人提出更偏激的观点,表示奥斯卡已死。

奥斯卡是好莱坞电影的标志,看衰奥斯卡,实际上就是看衰好莱坞电影,是什么原因让人对自己的电影的未来如此悲观呢?

一切都源于一个名字叫“光圈2025”的计划。

因为“光圈2025计划”,好莱坞电影的味道变得越来越奇怪

“光圈2025计划”颁布于2020年,大概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你看到了好莱坞电影出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很多的角色改由黑人演员出演,甚至动画里的人物也忽然变成了黑人。

这个计划是由黑人导演阿娃·杜威内提出,由电影与艺术科学学院制定标准,为的就是增加奥斯卡的多样性,促进平等和包容,将于2024年开始执行。

这个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对“最佳影片”的准入门槛设定了非常奇怪的硬性标准:

1、电影的台前幕后的人员构成必须多元化,需要包含亚裔、非裔、印第安土著等少数族裔,另外还需要包括精神病患者、同性人群等少数群体。

2、人员的比例还有具体要求,比如在其他配角中要求,少数族裔的人数要达到30%以上,而且至少要来自两个不同的族裔。

还有更要命的一点,那就是主线叙述必须围绕少数群体。

类似的标准还涵盖到幕后制作团队乃至高管团队,反正就是要求台前幕后,都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少数族裔参与,一刀切,要不然就不能参选。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好莱坞电影大变样几乎是必然的,首先在演员阵容上就会发生显著变化,未来可能每部电影都会变成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大团结”,然后可能不再都是男女主角,还得有男男主角,女女主角,反正就是相当奇怪的既视感。

计划虽然还没有实施,但是可以看到,影响已经开始出现,这也让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味道都开始发生变化。

奥斯卡的变化,其实反映出的是整个好莱坞的走向

也许有人会说,那如果不参加奥斯卡的评选,不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吗?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光圈2025”这样的计划之所以能通过,而且被推行,其实代表着电影圈内的一种导向,也就是所谓的“ZZ正确”。

所以现在的好莱坞电影确实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比如007变成了一位黑人女性,就这件事个人认为,形式大过意义,观众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不伦不类的变化,显然不讨好,尊重少数族裔或尊重女性,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不过是自欺欺人。

说完好莱坞电影的变化,再说说中国观众的变化,结合两者,我们离答案越来越近。

中国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升

最近上映的两部大片《月球陨落》和《神秘海域》是典型的视觉大片,如果放在10年前,估计会大受欢迎。

那时候我们喜欢好莱坞大片,基本都是喜欢看他们的画面感、极致的动作场景,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电影工业当时无法生产出来的,要看,只能看好莱坞。

当然,从电影工业的技术范畴考虑,他们依然远远领先于我们,他们拍摄的《星球大战》,我们至今拍起来难度都不小。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中国观众也阅片无数,我们的审美其实在快速地提升,当年那些让我们看起来忍不住要惊讶一声“哇!”的镜头,如今看来,不过尔尔。

视觉、动作毕竟是外在的东西,中国观众却越来越重视电影的内涵,现在再用十年前的爆款来抢市场,恐怕是想多了。

所以这些“套路”电影在内地市场遭遇滑铁卢并不奇怪,《月球陨落》票房预测1.24亿,《神秘海域》票房预测1.02亿,十分难看。

除了审美提升,对电影的价值观的不认同也是非常核心的一点

这几年的新冠疫情,让电影里一直在谈的自由、平等这一类的社会价值观的印象被摧毁得千疮百孔,大家已经不信了,甚至越来越不认同。

这十年来,好莱坞电影里的漫威和DC的漫改电影占了半边天,最初的时候还是比较纯粹的超级英雄电影,正就是正,邪就是邪,再加上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深受部分观众的喜爱。

然而前文有言,好莱坞正在变,这也让这些漫改电影也只能跟着变,把主角的价值观模糊化,甚至简单粗暴地“黑化”,想把这些商业电影搞得深沉一些,还要探讨人性。

但是坦率地说,这些漫改电影本身就是纯粹的商业电影,非要搞得高大上,只会变得不伦不类。

比如最新上映的《新蝙蝠侠》,外媒一顿追捧,为什么?因为它符合目前的的电影舆论的导向。然而到了内地,预测票房也只有1.37亿。

有人说这是最文艺的一部《新蝙蝠侠》,然而真的是文艺吗?不过是硬把蝙蝠侠变回一个普通人罢了,然后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要搞一轮人性探讨,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又有好的一面,最后的逻辑难以自洽。

现在但凡把超级英雄里的人物搞得落魄一些,在北美市场似乎就能获得好口碑,《小丑》是如此,《新蝙蝠侠》也是如此。

某个角度上,这种价值观的导向是具有危险性的,它把人物的错归咎为社会的错,过分强调客观的不可扭转性,导致影片的价值观并不那么阳光,而且不伦不类。

真正喜欢看文艺片的大概不会去看《新蝙蝠侠》,喜欢看超级英雄片的大概也不会喜欢《新蝙蝠侠》。

所以中国观众越来越不喜欢好莱坞电影的更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对电影的价值观的一种潜在抵触。

结语

综上所述,的好莱坞电影正在搞所谓的多元化,确实已经越来越不一样了。另一方面,中国观众的审美在提升,再加上对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抵触,越来越不喜欢大片也就在情理之中,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里一起聊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