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16:13:24 来源: 威之声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1979年,电影《归心似箭》上映。随着影片的热播,一首情真意切、柔肠百转的插曲《雁南飞》广为传唱,一直流传至今。
该片播出之后备受好评,先后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一届“上海文汇电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奖、国庆30周年献礼影片等奖项。
一部优秀的影片,其艺术感染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加深厚,就像珍藏多年的窖酒,随时打开,都会传递一室芬香。
刚柔并济中阐释宏大主题,生动自然,荡涤心灵《归心似箭》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魏得胜(赵尔康 饰)被敌俘后逃生,一路寻找部队发生的故事。
影片的上半部,炮火、枪声中伴随着魏得胜的受伤、被俘、出逃,不管他是加入到淘金队伍,还是再次被日军抓住入矿做苦力,都无一例外的沉重、压抑。日军的残暴,淘金队伍的纷争,逃亡路上的艰难险阻,让人几乎有些喘不过气来。
当山林里玉贞(斯琴高娃 饰)出现时,转折性的拐点来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一位唇红齿白的山间女性,白桦林、小木屋,孩童稚气的脸庞,温暖、宁静、祥和,仿佛世外伊甸园,把观众拉进岁月静好的世界。
一边是纯朴贤惠的大山女性,选择了她,接下来就是从容淡定、幸福美好的安宁生活;一边是艰难困苦的惨烈战争,未来生死未卜。
然而,革命者的意志是如此坚定:尽管内心要做百般挣扎,千般纠结,最终还是要舍弃安定的生活,投身到大部队中,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林间的小路上,玉贞看着魏得胜走得越来越远,天空中,一排人字形的大雁飞向远方,此时,《雁南飞》的歌声深情唱起:“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
2. “刚毅+细腻”表演,亲切质朴,人物形象光彩照人
《归心似箭》的成功,得益于将抗日战争的正面记叙,与革命者面对柔情时的内心纠葛交织相融,传递出“革命者不是一块冰,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主旨。与之前影片中人物英雄人物高大上、假大空、不食人间烟火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打动观众心扉。
演员赵尔康和斯琴高娃虽然都是首次出演角色,但表演自然质朴,不夸张,不做作,流畅地表达完全呈现出感人肺腑的效果。
据说,在挑选魏得胜的角色时,有人建议选相貌英俊的小生,赵尔康因为外表不占优势一度很受争议。但恰恰是这个不帅的外表,塑造出了真实抗联连长的形象。赵尔康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逃亡路上的坚毅、机智、刚勇,目光如炬,反映敏捷,活脱脱展现出人物的特性,演绎出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斯琴高娃饰演的玉贞,是电影里一道温暖的光。泛着红晕的面庞,温柔中透着一丝泼辣的语言,表达爱意时的欲语还休,浑身上下透露出一个山里女性纯朴直爽的个性。即使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镜头,斯琴高娃通过眼睛的闪动、面部细小的表情,也能生动演绎玉贞从欢喜到失落又归于平静的心态。初登银幕,斯琴高娃即展示出良好的艺术天赋、精湛的艺术表达。
影片中几个配角如玉贞的父亲齐大爷、齐大爷的把兄弟董老利,也都个个出彩,自然的表情动作,看不出表演痕迹,充分发挥出“绿叶”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深深带入故事情节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色彩运用上的尝试,增强了视觉效果的艺术性,恰如一部生动形象的美术片。
前半部分,重头戏是鬼子的压迫、魏得胜的逃亡,所以多采用暗色调烘托主题。其中,又不乏艺术元素。如影片开头,是魏得胜在下着大雪的深山中行走的镜头,既展现出境况的艰难,又充满了茫茫雪林的艺术感;魏得胜傍晚涉水逃亡时,镜头的焦点对准了他在水中的倒影,从倒影中展现他一瘸一拐行走的样子,独辟路径,如版画般的艺术张力,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半部分,魏得胜在山林中与玉贞的感情戏,则突出了温暖色调。阔叶林、金黄的枫叶、轻薄的雾气,玉贞的蓝底花布衣衫,让人倍感轻松愉悦。而这种场景的浸入,让观众更加深了“有情人不成眷属”的遗憾和惆怅。
类似艺术化的表现风格,在今天来看已是平常,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清晰呈现,实属难能可贵。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和平岁月里,观看《归心似箭》,给人一种荡涤心灵的感觉,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先辈抛头颅热血换来的”,这不是一句空话。
革命胜利后,魏得胜和玉贞最后走到一起了吗?影片并没有给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颇具想象的镜头:找到大部队的魏得胜,一身戎装,在打仗间隙,听到大雁鸣叫。他抬头看天,一排人字形的大雁,正飞向南方……(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