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他演的上海资本家为何不获认可?责任在导演?

2022-04-20 14:51:00 来源: 杨公子侃娱乐

尤其在《泪痕》中,李仁堂扮演县委书记朱克实,注重内心体验,保持角色动作的连贯性和情节、细节的完整性,使人物真实可信,富有艺术魅力。

这个角色使他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文汇电影最佳男主角奖,也使李仁堂成为当年炙手可热的电影演员,片约纷至沓来。

电影《泪痕》剧照

李仁堂(1930--2002)

电影《子夜》片头

电影《子夜》片头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子夜》剧照

李仁堂,1930年2月28日生于吉林省抚松县。1949年进入热河省(后改河北省)文工团,后转入河北省话剧二团,曾经在舞台上度过二、三十年的演剧生涯,扮演过各类角色。

1965年和1973年,话剧《青松岭》两次拍成电影,李仁堂均在片中饰演男一号老农民张万山,非常成功,由此走银幕,成为一位在饰演老农民或老干部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的电影演员。

电影《创业》剧照

桑弧生于1916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资深导演,早在1940年代,就因成功执导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等三部“都市剧”而蜚声影坛。1962年,桑弧就曾设想把茅盾的名著《子夜》搬上银幕,不料受当时环境的制约而未竟。

导演桑弧

电影《子夜》片头

茅盾工作照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鼓舞下,桑弧决心重整旗鼓,再次着手改编《子夜》,终于如愿以偿。

电影《子夜》片头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青松岭》剧照

李仁堂生活照

而李仁堂受到桑弧的邀约当然也十分高兴。有志向的演员当然不甘心被某一类角色“框住”,总想着能突破原有的戏路,拓宽自己的表演天地。

李仁堂曾对桑弧表示,自己也不想总演老干部、老农民之类的角色,有机会当然愿意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子夜》剧照

李仁堂十分刻苦用功,他首先改变自己平时沉默寡言,喜欢思考,说话走路节奏慢,反应迟缓的习惯,适当提高说话声调,走路加快步伐,尽量保持身姿挺拔。

电影《子夜》剧照

在之前的生活中,李仁堂从没穿过西装,而戏中的吴荪甫一天需要换好几套西装,这就要求李仁堂去适应。于是李仁堂特制一套西装,起床就穿,吃饭外出都穿。开始觉得很别扭,时间长了也就显自然。

电影《子夜》剧照

总之,为了缩短与吴荪甫的距离,李仁堂硬是拧着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向吴荪甫靠拢。

电影《子夜》剧照

然而也许桑弧和李仁堂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外部动作容易改变模仿,但一个人的“气质”却不是一刻半会就能改变的。

电影《子夜》剧照

李仁堂长期生活在北方农村与城市,憨厚质朴的气质使他在扮演农民、老干部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几个形象也深入人心,确实难得。但他从没有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过,甚至连西装都不习惯穿,而所谓的“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经过长期生活的养成和环境熏陶才有的内在素养。想在短期内改变气质,反而会捉襟见肘,相形见绌。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子夜》剧照

电影《子夜》剧照

但是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电影拍摄更是一锤子买卖。一旦进入拍摄,就是发现演员有诸多不足再难有“回天之力”。

当时著名评论家钟惦棐说:李仁堂想“打出去”,但是“射程太远”,“太远了,就不能保证命中率”。任何一个演员,都有他的局限性,“多面手”是有的,“全才”实际上并不存在。

电影《子夜》剧照

最近,本编再次观看拍摄于四十年前的电影故事片《泪痕》和《子夜》。李仁堂因前者获百花奖名至实归,名符其实。同样因后者的表演留下遗憾,遭人诟病,也是事出有因。

电影《子夜》剧照

在本编看来,《子夜》的整体艺术质量还是不错的,影片的某些项目还获得当年的金鸡奖,李仁堂所塑造的资本家也许符合“这一个”资本家的个性特征,但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上海资本家形象,特别是由文学作品和其他影视作品所“灌输”的人们心目中的资本家形象大相径庭,难怪也就不为大部分人认可。

这倒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文艺欣赏心理现象,即“个性”与“共性”到底如何把握?这也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