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17:02:33 来源: 苏小米观影
最近,由管虎执导的抗战类题材电影《八佰》呼声极高,因为它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怀和对英雄仰慕的情感。
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与电影《八佰》处在同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比较传奇的是,参加八路军那一年,他已经60岁了,授衔时更是到了77岁高龄。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这位“白胡子中校”的传奇人生吧!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贫穷落后的晚清治下,各种事端不断,很多普通的老百姓很难过上安稳的日子。
在河北房山县(今属北京市)的一个小村庄里,少年的蒋维平做过学徒,当过长工,苦难伴随着他一天天成长。但苦难并没有让他麻痹妥协,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与生命抗争的勇气以及救国图强的决心和志向。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为了图强,李鸿章开始重建北洋舰队。
那一年蒋维平刚刚20岁光景,年轻气盛的他带着对外国列强的愤恨,加入了李鸿章的部队,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大清帝国宣告灭亡,蒋维平随后成为了袁世凯北洋军中的一员。此时正属于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年轻力壮的蒋维平准备大展拳脚。
40多岁时,蒋维平在号称“北洋之虎”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麾下成了一名骑兵团团长。本来是大好前途,然而军阀的混战与勾心斗角却让他日渐厌倦。在蒋维平心里,我们的刀枪剑戟只有朝着外族入侵者才会有意义。
1930年,蒋维平离开了他浴血奋战十多年的北洋新军,回到房山老家开始学医种地,本想就此平静的安度晚年。不料,几年后,日本人的侵略再一次打破了这种平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再一次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激于民族义愤,此时年近六旬的蒋维平再一次穿起戎装,加入国军宋哲元部,在第29军第3师担任管马处主任委员。不久,宋哲元的这支抗日部队迫于压力,宣告解散,两鬓斑白的蒋维平只好再次回到老家,靠开药店维持生计。
1938年,王震率第717团和旅直属营一部共两千多人,以八路军第359旅的番号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随后,王震部在山西五台、河北平山一带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开辟抗日根据地。蒋维平在得知消息后,赶忙变卖家资,带着全部家当、领着义子蒋志刚加入到了八路军的这支队伍当中。
60岁参加八路军,这可以说是一件奇迹了。由于年纪原因,蒋维平这次没有冲到最前线,而是在后方负责救死扶伤的工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蒋维平年纪虽然大,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牺牲,而且有着丰富的军旅经验,他不仅用医术拯救了战士的性命,还用坚强、乐观的精神,给了战士们战胜一切的信心。
蒋维平曾说:“病床就是我的阵地,人在,阵地就在!”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突出的贡献,蒋维平成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分院长,还被评为劳动模范、战斗英雄。
正是由于蒋维平的这种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千千万万个像蒋维平一样的英雄儿女捐躯赴难,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我们终于胜利了。
直到1955年大授衔时,像蒋维平一样曾经浴血奋战的老战士、老红军,只剩3000多人了。
经过几番研讨,最终做出了“老红军,不下校”的决定。这是国家和人民对老英雄的感恩与铭记。
也就是这一年,77岁的蒋维平被授予中校军衔,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被特批允许留着长须参加授衔仪式的中校。
纵观蒋维平的一生,他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77岁授勋为“开国中校”,可以说他是我国近代军队史上的活化石,她的人生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
想必很多人跟我一样,小时候都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财叔之横扫千军》,我觉得蒋维平就是影片中财叔的人物原型。
最后以谢觉哉送给蒋维平的一首小诗结尾,愿大家都能铭记历史,不忘英雄,诗曰:
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九州踏遍归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