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世界观点:从《独行月球》独行100天,看持续emo的电影人如何自救?

2022-11-10 23:09:07 来源: 深度文娱

截止10月31日,《独行月球》的票房已经达到31.02亿,成为2022年下半年的票房王者。支撑这部电影超高票房的,则是其超长待机的放映周期。

这部电影从7月29日上映以来,已经霸屏将近百天。《独行月球》票房“独行”的背后,是整个电影市场的低迷惨淡。

撤档、延放映、转赛道


(相关资料图)

电影人的花式自救之路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就摁下了减速键。

而迈入2022年之后,在影视寒冬、监管严格、疫情频繁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电影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在漫长的凛冬中生存下去,电影人也开启了花式自救指南。

首先便是让人应接不暇的撤档操作。

在今年的几个重要黄金档,都有不少电影因为疫情造访而宣布撤档,择期选择其他时间上映,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观影人数。

清明节期间,由朱一龙主演的《人生大事》,由赵今麦、林一主演的校园青春片《一周的朋友》,由周冬雨、宋小宝等主演的抗疫片《你是我的春天》和由刘青云等主演的港片《神探大战》等纷纷宣布撤档,传统意义上的“清明档”几乎销声匿迹。

五一档期间,多地电影院面对疫情的反复终于还是 “哑了火”,电影撤档潮来势汹汹。《猪猪侠大电影·海洋日记》《哥,你好》《检察风云》《您好,北京》《保你平安》《遇见你》《迷你世界之觉醒》《我是霸王龙》共8部影片选择撤档。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2五一档(4月30日-5月4日)总票房(含预售)为2.95亿元,和往年动辄20亿的票房相比,堪称惨淡至极。

而和临时撤档相对应的,则是影片的极限定档。

一些电影在前期宣发预热尚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选择定档,速度之快让观众和业界都感到猝不及防。

这一现象在今年的中秋档尤为明显。2022年9月2日上午,业内突然流出了《哥,你好》将空降中秋档的传闻。随后当天下午《哥,你好》官方微博宣布定档9月9日。而此时,距离上映不过一周时间。

这种极限定档毫无疑问减少了影片的宣发成本,然而影片最终票房则是在内容播出后,通过观众的反馈才能有所呈现。

一些电影上映后在感知到大众强烈的观影意愿后,常有延长档期的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攫取电影票房的长尾流量。

今年春节档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便是如此。《长津湖之水门桥》于今年大年初一,2022年2月1日上映,在斩获不俗票房之后,影片宣布延长档期至3月31日,而在其放映接近尾声时,影片宣布再次延长档期到6月30日,上映期长达近半年之久,为此前之所未有。

而不少国外引进的科幻巨制也采取了延长档期这种做法。

譬如今年4月8日上映的《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一开始将档期延长至6月7日,随后又再次将档期延长至7月7日,同样也经历了两次延档,展现出电影人为了票房自救出的种种努力。

2022年,即便是观众也能感受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目前口碑较好的影片在同期上映的电影中,票房占比越来越高。某种意义上,疫情已经把电影市场票房中的“二八效应”加速为“一九效应”了。

而除了在电影档期上进行动态调整外,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不少电影导演都开始选择拍主旋律、重大革命题材电影,一方面是出于影片题材过审更有保障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更容易申请资金项目扶持。

还有一些电影人则直接转换或扩容赛道,如转战电视剧赛道,为自己多添一重保障。就连知名电影导演王家卫近年来也一直在精雕细琢电视剧作品《繁花》。

亏损、裁员潮、增长乏力

亟待走出院线依赖的电影人

疫情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也重塑着电影业生态。它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电影制作与宣发节奏,倒逼电影人作出改革与创新。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从结果来看,无论是临时撤档还是极限定档,无论是转换题材还是扩容赛道,这些自救方式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改善效果,却仍不能从根本上驱散电影业弥漫的迷雾,因而也无法拯救电影人宕到谷底的EMO心情。

2022年10月29日,曾经辉煌多时的影业巨头华谊集团披露了三季报,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96.69亿元,同比下降7.7%;实现归母净利润11.38亿元,同比下降54.5%,亏损显著。

对于营收的下降,华谊兄弟称,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合并范围较上年同期有变化,影片上映收入、影院票房收入减少所致。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还发布《关于公司宣发业务及人员调整的通知》,宣布公司将调整宣发业务模式,精简宣发团队。公司表示,经历了连续多个财年的缓慢增长乃至负增长,公司面临着很大的经营挑战。

昔日的影业巨头,今日已经要通过裁员这种方式来在寒冬中生存下去。而对于大量腰部及以下的电影制作方来说,生存则更为艰难。

究其根本,电影人所采取的种种自救措施之所以收效甚微,在于电影本身是高度依赖院线收入的影视制作内容。

相比于电影业,当下的电视剧产业已经大踏步地迈进了视频平台占主导的制播年代,“小屏经济”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收费模式。

电影由于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事手法与蒙太奇式的拍摄风格,则更适合在大荧幕上观看,在后期的分发销售上,小屏收入只是其薄弱的一环。

因此,当电视剧产业伴随“宅家经济”犹能在疫情下发展并稳定输出爆款的情况下,电影业却始终裹足不前。

转型、突围、小屏竞合

打通线上C端收费模式的新策略

毫无疑问,电影的制作方式与分发销售决定了院线始终是其放映的主流渠道,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形势下,电影人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出权宜之计的调整,尝试从线下的C端付费销售转向线上的C端付费模式。

譬如《独行月球》在经历了超长时间的线上放映之后,在10月下旬登录爱优酷腾长视频平台,并开启了会员付费观看模式。这种线上C端付费的模式,也为电影持续贡献了一部分票房。

而从长远来看,当用户的观影习惯已经被疫情深刻改造后,电影业也应该与时俱进,探索更多元的电影放映模式。

一方面电影应当持续深耕院线市场,但同时也应该在被动做出调整档期这种举措外,制定更加灵活的放映政策,一些具有区域特性的中小成本影片,可以采取动态区域发行模式或者影院保底模式。

2020年影院复工初期,《八佰》曾针对 “特殊”影院小范围实行过影院保底。

该模式以2019年度影院总票房为基准,对年票房在2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影院实行分批次点映和正常分账,而对年票房不足200万元的小型影院实行预交保底费换取放映资格的保底分账,保底金额为该影院上年度实际票房×3.5%。

另一方面,院线电影也可以更新观念,研判和长短视频平台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同样是在2020年疫情刚刚发生之际,徐峥把原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囧妈》的版权以6.3亿元卖给了字节跳动,并正式在字节跳动旗下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以及欢喜首映等线上平台免费播出,成为足以载入电影商业教科书的三赢举动。

在此之后不少电影持续开展了和长、短视频平台的合作,“院转网”成为电影绕不开的话题。

与此同时,网络电影也在不断发力成长。不同于刚刚起步时,约等于“粗制滥造”代名词的网络电影,现在的网络电影在悬疑、恐怖等体裁方面无论是故事架构、场景渲染还是人物性格塑造都已经非常成熟,分账票房也成绩喜人。

2022年,暂居年度分账冠亚季军的《阴阳镇怪谈》《大蛇3:龙蛇之战》《开棺》三部作品分账票房均达到了3000万以上。而这一数值对于中小成本院线电影来说也格外可观。

目前长视频平台也一直在探索单片付费、云影院的模式,而观众也更倾向于为优质口碑的影片买单。

目前“院转网”的优质影片的供应量是不足的。而从网络电影的题材布局来看,也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如果原有制作院线电影的团队愿意加入线上这一赛道,相信既能为长视频平台带来新的付费会员,同时也能提升影片票房,实现新的双赢。

相比于美国好莱坞成熟的工业化、流水线作业式的电影制作模式,目前国内的电影业生产依然较为传统,生产、研、投、制、宣、发各个环节都有待成长。电影业“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目前虽未形成,但一定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危机之下奋力开新局,将成为电影人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同的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