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快报

每日关注!《阿凡达2》票价高的原因,找到了

2022-12-26 20:44:10 来源: 腾讯网

“阳康”之后,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买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阿凡达2:水之道》。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疫情折磨之后,久违地走进电影院,享受顶级好莱坞大片带给人的震撼。


(相关资料图)

电影已经上映有段时间,评价在网上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光是绚丽的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

而也有人觉得,电影剧情乏善可陈,看完觉得食之无味。

不过,当人们把讨论的焦点聚焦在剧情和特效,而非IP和政治正确烂梗上,就已经说明这部电影的难得了。

其实除了特效、设定和剧情,大部分人走进电影院看《阿凡达2》的理由只有一个: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

谁是卡梅隆?

作为一代名导,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声似乎有点奇怪。

他并不活跃,上次他指导的电影还是2009年的《阿凡达》。

他也不够文艺小众,进不了豆瓣文青的片单。

在大部分影迷印象里,卡梅隆的特点无非就是特效、大场面。

而这两个特点,在当今发达的电影工业加持下,似乎有点平平无奇。

但是,卡梅隆对于每一代中国影迷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大片导演,卡梅隆在每个年代都刻下了自己的印记。

1995年《真实的谎言》国内上映,让国内影迷第一次在大荧幕上感受到啥叫“好莱坞风格”。

猛男、美女、突突突,垂直起飞的战斗机、和恐怖分子斗智斗勇的FBI探员...

这些现在“司空见惯”的套路在当年可是新鲜玩意儿。

1999年,卡梅隆的作品再次引起地震。

一首《我心永恒》,和“一刀未剪”的传说,让《泰坦尼克号》成为了一代人的年代回忆。

小李子的盛世美颜、巨大游轮土崩瓦解的震撼,以及夕阳下的名场面,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

卡梅隆的大名,终于被所有人印在心里。

之后,随着DVD的普及,卡梅隆之前的电影《终结者》系列、《异形2》等等也被摆上货架。

人们这才发现,除了美式主旋律和动人爱情片,B级片和黑色科幻电影才是卡梅隆的真正底牌。

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则又一次为世人证明了卡梅隆宝刀不老。

绚丽夺目的特效场景,让阿凡达的特效在如今看来都毫不落伍。

而大范围新技术的运用,更是开启了电影工业的3D时代。

影迷们喜欢用“卡神”来称呼卡梅隆。

因为他不仅仅能拍出一部部亦真亦幻的荧幕奇观。

而他对于场景的构建、世界观的设计更是细致入微。

可以说,“卡神”不仅是在拍摄电影,而是在构建一个个全新的世界。

其实,扒开“卡神”绚丽特效、天价预算的噱头。

我们会发现,卡梅隆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镇男孩”。

中二少年

1954年8月1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詹姆斯·卡梅隆出生了。

卡梅隆的家庭背景相当普通,父亲是电工,母亲是护士。

作为一个6、70年代长大的孩子,卡梅隆的童年充斥着各种科幻作品。

从小说到漫画,卡梅隆每天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旺盛的想象力总得找一个出口,好在卡梅隆有个喜欢动手的父亲,和会画画的母亲。

父母对他幼稚的小小世界总是充满包容和关怀,母亲教他画画,父亲则教他做手工。

很快,画纸就成了他的宇宙,镇子里的小河也成了他眼中的无垠大海。

在老爸的帮助下,卡梅隆自己动手做了小潜水艇,载着老鼠下去“探险”。

卡梅隆家乡的小河   

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小卡梅隆逐渐开始关注另外两个新鲜事物:

新闻和电影。

电影不用多说,毕竟在视听层面的双重刺激,比画纸和文字刺激多了。

中二期的小卡梅隆成天泡在电影院里,感受荧幕里虚拟世界带来的震撼。

而新闻,则给小卡梅隆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正值冷战时期,东西方的超级大国剑拔弩张,世界随时走在毁灭的边缘。

冷战带来的科技飞跃,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但是随时都能爆发的核战争,也让末日危机充斥着人们的日常。

普通小孩卡梅隆,还不能理解为何人类要往对方头上扔核弹。

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体会到社会由上而下的巨大压力。

好在还有电影,可以让他安放自己悬着的小心脏。

1968年的一天,卡梅隆如往常一样走入了电影院。

在接下来的2小时内,卡梅隆被这部名叫《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彻底征服了。

光怪陆离的光影、晦涩难懂的剧情彻底让卡梅隆沉沦。

在老前辈库布里克营造的那个宇宙幻境里,卡梅隆自己的那点想象力完全被颠覆了。

走出电影院,胃里还翻江倒海的卡梅隆,暗自下了一个决定:

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拍出这样的作品。

事与愿违

刚给自己下完决心,卡梅隆的生活还是回归了平静。

在人口只有8000多人的小镇里,除了念书,也没别的事情可以做。

就这样,原本的电影梦被藏在心里,卡梅隆在小镇做题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17岁的一天,卡梅隆的父亲突然带回来一个重磅消息:

因为工作调度的原因,全家要搬到美国加州布雷亚市了!

得知这一消息的卡梅隆掩饰不住激动。

虽然离电影圣地好莱坞还有点距离,但是这无疑是他距离世界电影中心最近的一次。

就这样,卡梅隆跟随父亲,来到了千里之外的美国加州。

梦想中的加州满地都是剧组,走两步就能找到机会杀入演艺圈。

结果卡梅隆悲催地发现,加州跟老家小镇也没啥太大区别,还是得先读书。

在加州又念了一年高中后,卡梅隆没能如愿进入艺术学院学电影,而是进入了社区大学学物理。

不安分的卡梅隆自然没有甘于在大学按部就班地学习物理。

于是在一年后,毅然选择了退学。

退学后的卡梅隆四顾茫然,为了追寻自己的电影梦想,只能先打份零工,再等待机会。

于是乎,从卡车司机到清洁工,从售货员到加油站工作人员,卡梅隆干了个遍。

打零工的日子又忙又累,但是卡梅隆却没闲着。

他经常跑到附近的大学图书馆,翻看电影专业的书籍教材,研究大学生的论文。

闲暇时间,他也没有放弃剧本创作,为之后的生涯积累了不少灵感。

几年时间内,卡梅隆就这样硬生生地自学完了大学的电影教材。

边打工边自学的日子似乎望不到头,即便卡梅隆抱有一腔热血,也不免的感到茫然和疲惫。

就在他快要放弃时,又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唤醒了他曾经的梦想。

这部电影就是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

不同于晦涩难懂的《2001太空漫游》,《星战》可谓是老少咸宜。

不光有各种关于太空的绮丽幻想,还有光剑、飞船、大怪物;美女、英雄、外星人等待,各种商业要素拉满。

热血沸腾的卡梅隆,终于下定决心。

一咬牙,憋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外星起源》

初试牛刀

有了第一部完整原创剧本的卡梅隆也有了底气。

他带着《外星起源》的剧本,开始四处找资方大腿,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自己的伯乐。

在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卡梅隆终于从几个牙医朋友那里凑了三万美元。

由于预算实在不够,卡梅隆不得不把片子的时长压缩到了12分钟。

虽然成片看起来粗制滥造,略显幼稚。

但是卡梅隆在片子里展现出对布景和模型的细节掌控,却令人印象深刻。

片子一经推出,就在业界内收获了一些不错的反响。

新世界影业的老板,“B级片之王”罗杰·科尔曼迅速把这个小伙子招致麾下,担任模型师。

罗杰·科尔曼   

卡梅隆就这样踏入了朝思暮想的电影圈。

虽然不是一上来就当导演,但好在他还年轻,有大把时间可以学习。

由于鬼点子多、对模型制作熟练,卡梅隆迅速爬到了艺术总监的位置。

很快,有一部电影剧组找到了卡梅隆,希望他能够担任导演。

卡梅隆高兴极了,立刻签下了合同,赶到了片场。

没承想,这部名叫《食人鱼2:繁殖》的电影,拍摄过程堪称灾难。

卡梅隆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相处并不融洽,拍摄过程意外频发。

拍摄仅仅过了五天,制片人就联合副导演,把卡梅隆踢出了组。

卡梅隆的第一次导演生涯,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画上了句号。

等到成片出来,卡梅隆发现这片子简直烂到没眼看。

于是要求片方把自己的名字从导演一栏给撤下来。

但因为种种原因,片方并没有让卡梅隆如愿以偿。

这部影史留名的粪作,也就永远成为了他的黑历史导演处女作。

第一次导演作品以失败告终,卡梅隆可以说心情烦躁,抑郁得整天做噩梦。

某一天,他做了一个被机器人追杀的噩梦。

从冷汗中惊醒后,卡梅隆对这个梦境越想越回味。

于是他迅速动笔,把这个梦境写成了剧本。

并且给新本子取了一个牛皮哄哄的名字:《终结者》。

一鸣惊人

卡梅隆拿着《终结者》的剧本,找到了科尔曼的助理盖尔·安妮·赫德。

作为圈子里打拼多年的老江湖,赫德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剧本大有潜力。

于是她立刻开始帮卡梅隆张罗拍摄相关的事宜。

很快,赫德就为卡梅隆找来了600万美元,影片正式开拍。

选角方面,赫德给卡梅隆推荐了同样在好莱坞打拼不利,刚刚从健美圈退役不久的“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

卡梅隆看着一身腱子肉的州长照片陷入了嘀咕。

他觉得这大哥虽然看着凶,但估计演电影不太行。

不过,在第一次见面后,俩人之间好像有什么化学反应被激活了一样,迅速看对了眼。

很快,科幻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机器人角色:终结者T-800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这部电影,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去赞誉都不为过。

影片不仅仅塑造了冷血无情、压迫感拉满的机器人杀手T-800。

还创造出了80年代最经典的科幻片女主角莎拉·康纳。

无论从动作、设定、场景还是配乐上来说,《终结者》都几近完美。

影片上映后,也是在票房和口碑方面双双大丰收。

600多万的投资,最终换回了7848万美元的票房,大赚特赚。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捧火了州长施瓦辛格,也让卡梅隆一跃成为好莱坞的当红新晋导演。

很快,片约和投资人就纷至沓来,都希望卡梅隆能够赏光。

但是卡梅隆却选择收了收功,把精力全部用在了精品上。

接下来的几年,卡梅隆贡献了《第一滴血2》的编剧;

拍摄了叫好又叫座的《异形2》;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在片场过于高压的指挥风格,让卡梅隆在拍摄《异形2》时获得了“片场暴君”的称呼。

还为了圆自己一个深潜梦,拍摄了电影《深渊》;

在1989年,卡梅隆和老搭档施瓦辛格,为《终结者》拍摄了完美的续集《终结者2》。

相比于第一部的石破天惊,《终结者2》给影坛带来的震撼,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州长经典的机车皮衣大墨镜,T-1000惊艳的水银特效,以及钢水中竖起的大拇指,都成了80年代科幻电影最经典的几个元素。

而卡梅隆在片中使用的特效技术软件,在将来也换了个更令人熟知的名字:Photoshop。

也是这部电影,让卡梅隆正式从新人导演,蜕变为了一代大师。

玩水与CG

前面提到,卡梅隆在《异形2》和《终结者2》之间,还拍摄了一部相对小众的电影《深渊》。

如果说拍《终结者》和《异形》,是出于卡梅隆对于科幻、太空、未来的幻想,以及对于战争的恐惧。

那么《深渊》则是卡梅隆为了满足自己的另一大爱好:玩水。

卡梅隆对于水一向有着迷之沉迷,能够在深海中进行探索,是卡梅隆从小以来的梦想。

《深渊》的剧本其实早在卡梅隆12岁的时候就有了雏形。

在财务自由之后,卡梅隆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跑去潜水,亲身感受海底世界。

当自己成为了名导,有了一定话语权之后,这段关于水底世界的梦,终于能被提上日程。

《深渊》的剧情晦涩,导致票房平平,但视觉效果却在当年冠绝群雄。

拍完《深渊》卡梅隆还不过瘾,他心中还有另一个关于大海的夙愿需要完成。

而这个关于大海的“终极项目”,就是《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海难,作为20世纪初富有悲剧色彩的事故,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异常深远。

玩水爱好者卡梅隆自然不会放过这一终极选题。

当时的卡梅隆,刚刚完成《真实的谎言》的拍摄。

刚闲下来没多久,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泰坦尼克号》的准备工作。

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打捞工作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科考队在负责。

只不过,因为政治变故的缘故,科考队一直囊中羞涩。

得知这一消息的卡梅隆,想都没想就直接飞到了莫斯科,跟科考队说:

“你们让我下去拍个痛快,我回头就拍个电影给哥几个筹钱!”

双方一拍即合,电影《泰坦尼克号》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冠绝影史

立项初期,卡梅隆觉得单纯地拍摄一部灾难片,并不能让这起海难事故深入人心。

在反复翻了一遍又一遍相关资料后,卡梅隆发现了一个数据上的蹊跷:

海难当天,头等舱女性的存活率为97%,而末等舱男性的幸存率仅有16%。

在经历了疯狂的脑补之后,一个“泰坦尼克号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在卡梅隆脑海里成型。

于是乎,卡梅隆带着这个“爱情片剧本”找来了金主爸爸二十世纪福克斯。

不过,当原本的小成本B级片导演,变成了世界级的电影名导,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烧钱。

在拍《泰坦尼克号》时,卡梅隆可谓是有多少钱就烧多少钱。

拍摄前,20世纪福克斯就给卡梅隆提供了1.1亿美元的预算。

随着电影拍到一半,卡梅隆又开始跟资方哭穷。

于是资方赌上了赔本的风险,又给卡梅隆添上了1.1亿美元的预算...

还没等上映,这部反复超预算的“史上最贵电影”就登上了报纸头条。

美国甚至还有杂志专门写专栏,跟踪《泰坦尼克号》的烧钱之路。

我们来看看卡梅隆是怎么烧钱的:

他先是斥巨资,带着昂贵的水下摄像机,前后12次潜到了沉船处,进行了细致地拍摄。

随后,又根据拍摄得到的资料,在墨西哥的沙漠里做了个几乎1:1复刻的泰坦尼克号模型。

为了拍出真实的水景,卡梅隆还在模型边上挖了一个人工湖。

都说诺兰是实拍狂魔,这么看来,卡梅隆也不遑多让。

片中震撼人心的轮船沉没镜头:

杰克和罗斯在船头摆pose的名场景,都进行了尽可能地实拍。

船舱中精美的陈设,甚至细致到每一处餐具,都尽量复原史实。

拍摄结束后,资方舍不得让这么豪华的场景就此作废。

他们把庞大的摄影棚进行了改建,变成了主题乐园,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吧...

因为在拍摄过程中过于雷厉风行,卡梅隆又一次在片场获得了“片场暴君”的称呼。

据说在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不堪压力,甚至给卡梅隆和剧组成员“下药”。

最终全体剧组因为“食物中毒”而不得不休息两天。

虽然卡梅隆对此事颇为恼怒,但因为影片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过多追究。

最终,电影以将近3个小时的时长,于1997年末上映。

这部综合了阶级与爱情、灾难与人性、史实与空想、浪漫与惊悚的杰作,终于和大家见面。

众多媒体带着看笑话般的心态,《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却一路走高。

最终,《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狂揽22.02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史无前例的影史第一。

而这一成就,在多年之后才由卡梅隆自己的《阿凡达》和《复仇者联盟4》所打破。

在转年的奥斯卡上,志得意满的卡梅隆带领团队获得了14项奥斯卡提名。

最终,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奖项,被收入囊中。

最高花费、最高票房、最多奥斯卡提名,直接把《泰坦尼克号》推上了神坛。

颁奖晚会现场,卡梅隆兴奋地举起小金人,喊出了片中小李的名台词:

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续写神话

也许是《泰坦尼克号》的拍摄工作过于消耗精力,卡梅隆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卡梅隆一部「像样的」电影都没有拍过。

功成名就的他,已经不需要拍电影来给自己带来什么。

而是选择在潜水方面大做文章。

当然,卡梅隆潜水的时候也没闲着,他接连制作了好几部和海洋、潜水相关的纪录片。

比如专门调查德国二战战舰俾斯麦号的《远征:俾斯麦号》。

以及讲海底生物的《深海外星人》。

泰坦尼克号这个老IP他也没放过,拍摄了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深渊幽灵》。

可能是在不断的深潜过程中,卡梅隆的灵感被进一步激发。

他埋藏已久的另一个灵感,又逐渐浮了上来。

这是个讲述一群“长得像猫的蓝色外星人”的故事,也就是后来的《阿凡达》。

这个故事的初步构想,在卡梅隆刚入行时就有雏形了。

但是在特效技术不成熟的当时,卡梅隆的设想还无法被实现。

在动作捕捉和CG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2005年,卡梅隆终于可以大胆地实现自己的构想了。

于是,卡梅隆带着《阿凡达》的计划找到了老东家20世纪福克斯。

面对同时身兼财神爷和散财童子两大属性的卡梅隆,20世纪福克斯陷入了纠结。

投钱吧,这可是个无底洞,不投钱吧,卡导又名声在外。

在卡梅隆“转投别家”的威胁下,20世纪福克斯这才勉强同意为《阿凡达》投资开拍。

2.37亿美元的预算,再度创下了卡梅隆的预算新记录。

三年之后,卡梅隆带着这部惊艳世人的《阿凡达》回归。

《阿凡达》第一部给当时的电影市场,带来了绝对的颠覆和震撼。

这不仅是第一部大规模使用3D效果的电影,让“小眼镜”成为了观影标配。

对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来说,《阿凡达》更是开启了“大片时代”。

以“十亿”为计量单位的票房数据,成为了时代主流,国内的3D影院数量也直线上升。

有趣的是,因为《阿凡达》直球批评了殖民主义,让欧美观众纷纷感到肺管子被戳。

在上映期间,出现了很多“外国人看完《阿凡达》良心发现,选择自杀”等内容的文章。

一点小小的“都市传说”无伤大雅。

更是刺激着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让老外良心发现”的神作。

很快,《阿凡达》就创造了影史的另一个奇迹。

迄今为止,《阿凡达》砍下了29.22亿元的票房,荣登影史票房第一的宝座。

在此之后,也就只有漫威的集大成之作《复仇者联盟4》能与之一较高下。

2010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卡梅隆和《阿凡达》再度拿下9座奖项。

“卡神”再次站在了世界之巅。

征服深渊

卡梅隆此后秉承着“十年不拍片,一拍吃十年”的精神,再度开启了长假模式。

吃喝玩乐、挥金如土的风格,肯定不适合卡神。

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海洋的热爱,卡梅隆再次投入到了挚爱的深潜事业中。

正如他自己在纪录片中所说:

“我到底是兼职探险的电影人,还是兼职拍片的探险家?”

不过,在深潜方面,卡梅隆确实是异常认真,他是真的做好了为科学牺牲的准备。

深潜并不是海底观光,只要有“钞能力”就能来去自如。

海底的超高压和极端物理环境,一直都拒人类于千里之外。

一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还告诫卡梅隆:

“如果机器发生破裂,你感受不到任何痛苦,会直接被巨大的水压压成肉泥。”

卡梅隆还必须要有为了科学随时牺牲的觉悟。

卡梅隆和团队研发了“深海挑战者”号,应对极端环境。

2012年3月26日,卡神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驾驶着潜水器,顺着未知的深渊一路下潜。

回忆深潜过程时,卡导说:

“我在一个金属管材里。我觉得自己离熟悉的那个世界越来越远。好平静…很孤寂……”

在经过2小时36分钟的下潜之后,“深海挑战者号”触碰到了深度为10898米海沟底部。

卡梅隆以一个导演和艺术家的身份,打破了深潜记录,完成了人类深潜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创举。

过程中,卡梅隆发现了68种前所未见的全新生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深海中,时刻面临机舱破裂的卡导,还不忘记给岸上的妻子一个浪漫的表白:

“我对你的爱,源自海洋之心。”

这何尝不是卡梅隆对于自己梦想的终极表白。

老小孩

在电影从业者心中,卡梅隆就是票房的保证。

他的每一部新片,都面临着业界对于“票房”和“预算”的挑剔评价。

不过,对于卡梅隆来说,他对电影,是完完全全出于最本真的热爱。

这份热爱,无关金钱,无关票房,无关大人们之间的利益争夺。

这份热爱,和那个十来岁在家乡河流边上玩水的小孩,没有任何差别。

成年卡梅隆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心里12岁小男孩的疯狂梦想罢了。

他对海洋充满向往。

于是他便前往海洋的最深处,拍摄最震撼的海难,和最绮丽的海底世界。

他对战争深恶痛绝。

于是他便让最著名的“战争机器”拥有了人性,为了保护人类希望的火种而献出生命;

他对自然充满敬畏。

于是他便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星球,让那里的生物教会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

正因如此,卡梅隆才用孩子们都能看得懂的剧情,以及大师般的镜头调度,强迫症一样的细节把控,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世界。

在电影工业高度科技化的今天,年近古稀的卡梅隆,似乎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技术优势。

论特效、论场景、论世界观架构、论视觉奇观,有无数新生代导演都不亚于他的成就。

但是单论那颗纯粹的电影之心,仍旧是卡梅隆最本质的竞争力。

毕竟,有谁能拒绝一个老小孩的梦想呢?

参考资料:

詹姆斯·卡梅隆的第73次深潜——品玩

James Cameron——wikipedia

纪录片《Titanic • Behind the Scen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