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环球热头条丨这样不正经的怪电影,可不可以多来几部?

2023-04-14 15:48:26 来源: 传媒1号

作者:骆可

另一种「科幻」


(资料图)

坂本龙一说的「真实地活下去,不要忘记每天看月亮」。或许,这是对《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解。

早在2021年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宇宙探索编辑部》就一举拿下费穆荣誉·最佳影片、青年评审荣誉·影片和迷影选择荣誉三项殊荣。自4月1日上映后,更是热议不断。

影片在浪漫和荒诞之间游走,巧妙刻画人世间的爱与偏执,喜剧节奏把握精准,视听语言运用成熟。笑中带泪,哀而不伤。

谢谢你,替我发了一场浪漫的疯。

「不正经」的软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一小步,中国科幻一大步。」

2019年《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让「中国科幻」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在刚刚过去的2023春节档,球二更是续写球一辉煌,不仅在票房上高歌猛进,作为导演的郭帆更带领团队为中国科幻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工业化标准。

4个月后,由郭帆监制并客串出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上线。通过预告片,我们很难把这部影片与科幻联系上,它更像是一部带有上世纪复古元素的荒诞喜剧,一部「不正经」的科幻电影。

如果你想在这里看到是极具未来感的太空船、未知神秘的外星世界、硬核高端的武器装备,那么可以提前剧透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统统没有。

这是一部充满了奇思幻想的软科幻,按照导演自己的话说是一部「民间科幻片」。

众生百态精神病院、落魄荒诞西行之旅、冰柜藏尸UFO、疯狗咬人追疑梦断、上山下河鸟烧窝、麻雀爬满石狮坨、毛驴淌过溪流处、广袤无垠是星河……除了其中明显的科幻主题,导演还加入了荒诞的戏剧元素、黑色幽默的喜剧类型、公路片的叙事形式、写实主义的影片风格,杂糅的类型风格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大「不正经」则是本片的伪纪录片式的风格。

导演孔大山认为,伪纪录片的方式能够在电影院最大程度的带给观众一种沉浸的观影体验,通篇的手持摄像一路跟随主人公的探寻之旅也给观众一种更深的跟随感。跳切、没有人为灯光布置、抽帧、黑屏、剧中人物对镜头的直视这一切都将这种「纪录片」感推至巅峰。这种形式带来的虚实界限的模糊,无疑给本片这个荒诞奇幻故事提供了最好的底色。

其中,剧中人物对镜头的不回避,特别是剧中人物对着摄像机也就是荧幕前的观众:「三、二、一,闭眼,睁眼」的时候直接打破了电影与观众间的「第四堵墙」,在某一刻电影中的故事冲出屏幕融入了生活本身,让这个故事诞生在更真实的语境里,这也是电影诞生的「最初余晖」。

传统的科幻电影,远到《星际穿越》,近到《流浪地球》,它们往往探讨的议题是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难题,是带领我们走出地球、抑或是带领地球走出太阳系的宏大叙事,是带我们游目骋怀,观宇宙之大的向外探索。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远离了传统科幻的宏大视角,没有那些代表着最高科学技术的航天器与太空舱,转身带我们走进薄雾缭绕的西南乡村,观察了一个普通人对宇宙的不断追问。走进山洞,才有机会探索太空,回望自我,才有机会得到答案。

「不正经」的电影语言

2011年,孔大山拍摄了改编自独立制作动画《李献计历险记》的短片《少年马力傲的烦恼》,这是孔大山导演在接受专业学习前,通过自己的阅片经验拍摄的一部作品,也是大山导演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短片。

现在看,影片中不乏青涩之处,但其中的纯粹恰恰是最迷人的地方。同年,郭帆导演的同名大电影《李献计历险记》上映。

这样的默契让两人在互联网上结缘。

除了《少年马力傲的烦恼》,孔大山导演的另外一部伪纪录短片《法制未来时》更享盛誉。他带着学院派学生特有的自嘲趣味,在「文艺片常常把人闷死」的社会背景下虚构了一个警察抓捕文艺片剧组的荒诞故事。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监制王红卫老师正是孔大山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时期的导师,王老师给学生们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关于伪纪录片的训练,于是孔大山导演的《法制未来时》在网络发布后得到热议,属于孔大山导演黑色幽默和无厘头风格在这里萌芽。

《宇宙探索编辑部》继续了伪纪录片的视听形式。

他开玩笑说:「伪纪录这个形式很能够满足我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恶趣味」。

其实,伪纪录片的电影类型需要很多的一些电影元素去配合,大大提高了摄影岗位在叙事中的参与程度,手持镜头的节奏,后期的跳剪、抽帧,对于技巧的掌控是孔大山导演的能力所长。因为高中时玩乐队的经历,大山导演对于配乐的选择也相当讲究。这部长片和他的首部短片《少年马力傲的烦恼》一样,在写完剧本的同时,原声碟也已经做好了,很多时候是伴着音乐去写剧本、设计分镜头。

孔大山导演无疑是一个专注电影艺术精准表达的「手艺人」。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学习电影就像去技校学习挖掘机一样,是一个手艺活」、「电影语言的学习就像学习一门全新的外语,去掌握语法、单词、遣词造句是很重要的环节。」

成熟的电影技巧让他对不同题材的电影有了更多的形式选择空间。他认为自己还没有「标签化」独有的电影语言,所以多种风格都想进行尝试。在他的观念里,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气质,根据故事内容设计电影形式才是艺术表达最好的路径。

2011年,他觉得《少年马力傲的烦恼》拍的是少年失恋,朋友说,你这说的少年逃避成长才对吧,他觉得有道理;

2021年,观众觉得《宇宙探索编辑部》拍的是信念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孔大山导演说,其实也不是,我想拍的是一个偏执狂和自己、和世界和解的过程。观众觉得有道理。

其实,电影出来之后就属于观众了,你可以用你的感受和电影产生独一无二的强连接。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奇妙之处在于,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荒诞、浪漫、幽默、感动,等等。

它像一块棱镜,每一个切割面都让人着迷。

「不正经」的人物塑造

《大佛普拉斯》中肚财曾说过: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但是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

而每个人心里的宇宙正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向内探讨的人类议题,但探讨了人类的什么,答案万千。

杨皓宇扮演的《宇宙探索》杂志主编唐志军在钢铁森林里一隅陋室批判着消费主义陷阱,却不得不为凑齐寻找外星人的路费卖掉自己心爱的宇航服,最终这笔钱被捐进了所谓能见到外星人的公德箱,得到了一根「外星人腿骨」和四串手串,极尽荒诞幽默。

唐志军对于「胡萝卜」偏执与狂热,极低的物欲和共情能力,注定了他在现实的失意。他了解很多宇宙星云,了解神话传说,却无法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他是现代社会法则里的异乡人,和孙一通在乡村的处境有着极强的呼应。

在唐志军相识孙一通的旅程里,他走出城市,踏过乡村,穿过森林,最终走进洞穴。他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无论有没有那根毒蘑菇,故事最终在这里,将人与宇宙的关系,回归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完成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成长弧线。

唐志军以为只有等到了更高等文明的外星人,人类才会解决矛盾与纷争,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才会消除。是这样吗?人类存在的意义应该由谁来赋予呢?

我们在宇宙面前如此渺小,但人与人的情感连接却又充满着无尽的力量与可能。因为曾经的偏执,他和宇宙拉近,和周边的人拉远。但在旅程过后,他参加了侄子的婚礼,送给了女儿无声的诗歌,把DNA双螺旋结构放在了《宇宙探索》的封面。

人类存在的意义就是人类自己。

当然了,以上仅仅是个人解读,毕竟影片留给了观众太多不确定的答案。

孙一通突然的晕倒也许只是某种癫痫疾病的发作,唐志军的偏执和狂热也许是某种精神疾病的作用,他最终看到的景象可能只是毒蘑菇带来的幻觉,就像晓晓小时候以为的外星飞船只是因为她近视。

一切都可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但是有时候,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合理,我们愿意陪他一起偏执到最后,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直到看到宇宙尽头,然后回归自我。

就像孙一通所说:「因为数学太确定了,所以我喜欢语文」。

1号结语

观众们带着不同的期待入场,带着不同的答案离场。

但我此时,只想感恩影像的力量,因为它能把我们从琐碎中拉出来一把,抬头看看月亮。

最后,用毛姆的一句话共勉「我们不过是宇宙里的尘埃,时间长河里的水滴。所以大胆去做不要怕,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祝福你我,能找到自己的小宇宙,就算偏执一点又怎样呢?

答案只属于在寻找它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