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张艺谋曾在电影里植入四个广告,直接错失戛纳金棕榈奖??

2022-03-15 17:52:19 来源: 生活有时很艰难

在电影中嵌入广告已经成为很多制作集团的常规做法,这也是制作人盈利的重要渠道。

因此,各种电影中直接、间接、调侃、不靠谱的植入式广告层出不穷,观众看不看都要被动接受,特别是在一些电影中,银行卡上的大特写镜头很容易、粗暴、肆无忌惮

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的植入广告都那么简单粗暴令人反感。 本文是由大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文艺片《一个都不能少》。 这部电影里张艺谋一共植入了四个广告。 其手法相当简单、巧妙、有效,不仅不会引起观众反感,而且会提高电影的水平和格调。

《一个都不能少》于1999年上映,讲述了水泉小学民办教师高老师回家看望沉重的母亲的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 年仅13岁的女孩魏敏芝来给孩子们代课。 高老师说走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孩子们。 一个人也不能少。 他回来后给魏敏芝50元工资和10元奖金。

二十八个孩子还是少了两个。 首先一个女孩被选为体育学校。 然后十岁的孩子张慧科家境贫寒去镇上打工。 魏敏芝走到镇上去找他。 历经各种磨难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和孩子们的困境也受到社会关注,人们捐款解决水泉小学的困难。

在这部由所有普通人出演的电影中,张艺谋大胆地植入了四个广告。 其中三个比较明显,在结尾出现在特别的答谢栏里。 另一个不是很明显,但是非常好和有效。

一.某合资品牌汽车

这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植入广告,主要出现在电视台拿着捐赠物资去水泉小学的路上。 应该说这个植入广告还在抑制中,没有影响到剧本。

首先,电影中出现了体校老师乘坐的普通吉普车,但是为了电视剧的合理化,剧组没有换成这个合资品牌。

其次,这款合资品牌的商务车确实是当时很多电视台的工作车和采访车,在去水泉小学的路上,商务车后面跟着普通的灯光卡,都没有换成品牌方的车,最有可能不影响剧情的合理性

->

对比之下,现在有些剧组一旦引入汽车广告,那就不管剧中什么人什么身份,全都开同一个品牌的车,再有钱的老总也必须开廉价跑车,最后只能沦为笑谈。

二、某进口品牌摄像机

该进口摄像机品牌一直是各大电视台摄制新闻片的首选,出现在片中电视台演播室里和摄影记者的肩膀上也是合情合理。

当然,张艺谋也是很爽快,直接用三个特写镜头的方式回馈了合作方,虽然品牌的logo有些显眼,但好歹属于正常剧情范围,尤其是主持人让魏敏芝看着那个圆圆的镜头对张慧科说话这一段,设计很巧妙,也不会让观众产生反感。

《一个都不能少》剧组的拍摄设备也都是由该品牌摄像机支持。

三、某国外品牌碳酸饮料

张慧科偷偷跟同乡跑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要去把他找回来,但是她没有坐长途车的钱,于是孩子们提议一起到砖厂搬砖,虽然他们搬错了砖还弄坏了一些砖坯,但厂长听说是高老师的学生,出于对高老师的尊重,他还是给了孩子们15块钱。

减去孩子们以为的车票钱九块,还剩下六块钱,魏敏芝决定给孩子们买汽水喝犒劳大家。

高能桥段来了,在小卖部里,孩子们围在柜台前叽叽喳喳讨论着哪个汽水好喝,最后达成一致:XX可乐才好喝!

现在看来更高能的桥段接着到来,魏敏芝问店主可乐多少钱一罐,店主回答:三块钱。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于1999年,那拍摄应该是1998年的事情,那时候XX可乐就是三块钱一罐,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怎么涨价,遇到活动打折甚至还更便宜。也不知道这是该品牌可乐的成本太低,还是他们那些年的利润太高。估计最大的可能是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也就直线下降吧。

六块钱买了两罐可乐,二十六个孩子每人轮流喝一口,孩子们最多的评价是“有点儿麻”,虽然不够喝,但他们还惦记着“给老师喝”。

这个桥段里的XX可乐就是植入广告,据说该国际大品牌给剧组的广告费是二百箱可乐,就算按照零售价计算,也不过是一万多块钱,简直是便宜他妈给便宜开门,便宜到家了。

其实从原则上来讲,电影并不一定必须选该品牌可乐作为植入广告,国产饮料很多也都可以植入,而且谁也不会差一万多块钱广告费,毕竟有张艺谋这块招牌,你涨到十万块也依然不愁招商。

估计老谋子的设计就是想制造一种视觉和观感上的冲突,一群刚刚搬完砖满身尘土一头大汗的乡下穷孩子,用搬砖赚来的六块钱买两罐国际大品牌可乐分享,那种对比的冲击力确实相当明显。

所以,这个植入广告就不是二百箱可乐或者一万多块钱的事儿,不给赞助估计老谋子也会这么拍。

四、希望工程

张艺谋的《红高粱》曾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秋菊打官司》曾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张艺谋则有过三次提名,分别是《菊豆》、《活着》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可惜的是一直没有获奖。

《一个都不能少》本来是一部很有希望包揽金狮奖和金棕榈奖的电影,但法国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中有一些人却认为该片是在为我国政府做宣传,这让张艺谋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宣布撤回该片,并向电影节发表公开信提出抗议。

那么,《一个都不能少》有宣传的成分吗?笔者认为,多少还是有的,只是这个“广告”并非是商业植入广告,也不是谁命令张艺谋植入的,而是导演自发植入的广告。

在影片中,周一上课前,孩子们纷纷提醒村长和魏敏芝,还没升旗呢,于是在孩子们稚嫩的国歌声中,国旗冉冉升起。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另一部电影《凤凰琴》,在那部电影里,界岭小学的师生们每天都在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吹奏的口琴和笛子声中举行升国旗仪式。虽然在手法上《一个都不能少》可能不如《凤凰琴》更艺术更有感染力,但这一幕也更为真实,你要非说这是宣传和“广告”也不是不行,但这种表现孩子对国旗朴素感情的戏份没有任何问题。

在笔者看来,《一个都不能少》最大最重要的“植入广告”就是希望工程,尤其是该片在结尾特意提到了我国希望工程的进展情况。

《一个都不能少》和《凤凰琴》一样,都是利用电影去反映现实中贫困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电影里的水泉小学和界岭小学都得到了外界的关注解决了燃眉之急,而在社会上,这两部电影都对希望工程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如果一部电影就能让很多贫困儿童得到上学的机会,那这样的“植入广告”不仅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应该是多多益善。

我们需要更多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需要更多这样的“植入广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