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13:49:40 来源: 萌宠之道
电影《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执导的剧情影片,由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主演,于1982年在内地上映。
影片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一部很出色的小说,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的人物性格描写得很细致,老舍文字的深刻艰辛甚至一时让人接受不了。
但是这部电影翻拍得特别好,不仅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奖,还获得了最佳道具等多个奖项。
电影故事有删减——这是肯定的,毕竟电影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东西,如果有兴趣,建议还是去读原著。
我看《骆驼祥子》尚在年幼时期,不可能去读老舍先生的原本,看完电影也悟不出什么道理或感想,属于没看懂那种。多年之后重温,才品出它的好来,只觉得简单真实感动——这部张丰毅和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版本,属于我的童年记忆,非常值得一看。
张丰毅和斯琴高娃,这两位演员放在现在的演艺圈,已是口碑和分量极高的演员。但在上世纪的1982年,还是初涉电影的新人,仅仅凭借这部电影,他俩一举成名,斯琴高娃更是将次年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双双拿下。
这是当年我非常熟悉的电影画报,封面用的就是这张剧情图!
我喜欢这部电影和祥子没什么关系——他是第一主角不假,但若说影片成全了谁,可以说,就一个人——虎妞!
为什么这么说,就因为斯琴高娃的表演太灵性了!简直绝了!
不止我一个人,很多人也都觉得,虎妞这个人物气场太足,很多原著塑造祥子的细节反倒削弱了——可能电影篇幅有限,呈现的东西还是太少,反正越看,越感觉虎妞的形象突出,甚至有了一种观看《虎妞传》的味道……
在片子里,虎妞的形象并不很符合原著描述,不和小说里的描述一模一样。这是一个被再创造的人物——保有了书里的零星优点与个性,而多了许多的人情味。
身处那样一个混乱的男权社会,虎妞算是一个“奇女子”,我看到她身上许多优点:做事爽利,知道聚财,精于算计,精明能干,有勇有谋。说是老板千金,其实也是一步步打拼上来的,是个当家的好手,像男人一样,她身上有种面对生活的狠劲跟从容,如果换成现在,虎妞可以说是成功的女企业家。
虎妞在书里并不是个可爱的人物。老舍把她写成一个37,8岁的老姑娘,黑塔似的,丑,嗓门大,懒,馋。读来实在不能让人觉得喜欢。但在片子里,虎妞首先不能算丑,尽管斯琴高娃已经扮丑了一圈,但仍然肌肤紧致——只要不露牙,就不够难看。
还有这年龄——书中交代虎妞与祥子的龄差有十五六岁之多,但现实中,斯琴高娃只比张丰毅大六岁,并且只是显出“略大”而已,所以台词中保留“大黑塔”是不对的。因为观众看得分明:斯琴高娃根本不高不黑甚至也不难看啊!也似乎没有老到37,8的模样,虽然斯琴高娃三十年前的她仿佛也没年轻过,但看着并不像中年妇人,而只是个身段苗条的大龄女青年。
并且她的北京腔好听,京味儿很足。
至于张丰毅,看着很有精神,颇有股昭和男儿的味道……26岁的他,那时确实好帅!
虎妞的第一个精彩之处就是灌祥子喝酒,那老辣之感——在片子里倒让我首先联想到《红楼》的尤三姐,几乎叫做“淫了男人”。这样一个女人,竟然让人不能讨厌。
为何有这感觉呢?
因为这段戏使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虎妞对爱情的执着和泼辣——她使尽套路追求自己的爱情,注视爱人的眼里,还有那些话里,满是柔情蜜意。
虎妞为了让祥子娶她,奋不顾身的行为也蛮勇敢的了——虽然趁祥子喝醉和他发生关系这事做得不地道,但她不这么做可能一辈子嫁不出去——
在那个年代,为了得到自己所爱之人费尽心思!该硬的时候能够豁出去,该软的时候也能够放低身段!这就叫大胆追求幸福。
从对祥子耍了阴招那件事之后,虎妞走的每一步都很有计划性,主动出击,绝不坐以待毙。到摊牌这天晚上,斯琴高娃的表现简直太抢戏了——那眼神的灵动,那种神气活现,活脱脱像老母牛吃嫩草,将这个不好看而又倒追男人的老姑娘演绎得那么有真实性,她的完美演绎甚至让电影的前半部都充满了喜感。
而祥子的性格呢,和虎妞简直就是两极。
虎妞也就是碰上了祥子这么个软蛋,任人搓扁揉圆,才能那么顺利地实施自己的逼婚计划。
虎妞第二场好戏,就是为四爷做寿的那段。由于看不下刘四爷发难祥子,即使是自己的亲爹,虎妞也不再示弱。直接针尖对麦芒干上了:
这层窗户纸今儿捅破了也好!
果真一股虎劲。
这爷俩都不是善茬,刚做完寿,就在人前翻脸,原著中细微的心理描写,比如虎妞与刘四爷的争吵,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现,非常传神。
“这可是你自个儿找不痛快!”
斯琴高娃举手投足,很有些王熙凤的风范。
在这样的虎姑娘的衬托下,祥子的形象显得极其矮小扁平,他好像只剩下“无能”,没有原著极端的要强,而是越来越成为虎妞背后的影子。
——这人遇事就没了主意,虎妞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有些执拗的脾气,有一分钱花一分钱,不懂得变通,死要面子不求人,只知道卖力气赚钱,就像虎妞骂的那样,是个穷命!我要是四爷,也不肯把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
“男大当婚,女大当聘,您就用这喜棚子,再办一回喜事,给街坊邻居也都落个体面不是?”
斯琴高娃的演技在此处是非常抢眼的,演得真是好!给人最鲜明的感觉是,她一改虎妞在小说中的丑陋懒惰骄纵,将它们全部转化为直率大胆,风风火火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包括那含着北京土话的台词,听着是那么有趣,那么有味道!
当暴跳如雷的亲爹刘四爷冲她大吼:
我就是把这棚子一把火烧了也不给你用!
虎妞急了,也迎上去喊叫:
你就是把这棚子点了烧了,姑奶奶也要吹着打着,坐着花轿,出这门!
这时候的虎妞真是虎爆了,演活了。不说别的,就这一段,也是历任演虎妞的演员不可逾越的经典。由此可见,斯琴高娃年轻时就是个厉害角色。所以她演的虎妞才会那么有劲道,得精髓。
旧社会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偏偏要自己做主,别人笑她是母老虎,可她要不是这么泼辣的性格,怎么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拍摄老舍的作品,如果不在民俗上下点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凌子风做得很出色。
他是老北京满人出身的背景,所以使得电影的台词、道具、场景、配乐等具有非常正宗的民国老北京味道。
虎妞出嫁这段,影片中的生活气息很浓厚,布景、道具等等很考究,配乐也很有意思,接地气。
那时候的电影道具,看着都很像我童年时住的老宅子。
拜堂的瞬间,虎妞一脸的得意和娇羞,祥子的眼神却很空洞!这似乎预示着,他们的结合本身带有某种荒谬性,在那个年代,这本就是个注定不会幸福的故事。
电影的摄影与画面构图,有着20世纪80年代特有的素朴、清雅的风格。
虎妞拉着祥子逛街,吃爆肚这段,很贴那时候的民国生活,这片演的就是旧社会市井小民,男人女人的一举一动,加上凌子风在电影中对老北京的还原很真实,所以看着太像是生活了!比起现在的电视剧,那些人物都太空白,片面,生硬。
冲破父权的枷锁,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独立”的虎妞,不愿意祥子拉车,建议在家呆着做点本分生意。首先,她有这个生意天赋,祥子呢,老实本分能干活,他们夫妻两个其实做生意还是很搭配的。
为什么虎妞会对祥子造成了逆向压迫呢?究其原因就是有钱!掌握了经济基础,说话办事就硬朗,也不惧你旁人口舌。
电影的造型也应证了这一点。
但虎妞的计划遭到了祥子的激烈反对,一股轴劲儿的祥子,就坚持人生唯一的一个决定——买车,继续拉车!
这是他唯独一次自己做主的事,就死认拉车——非要买车。就是他的这个轴劲儿,把所有一切都葬送了。
初看电影,如果以祥子的视角代入,一般都会心疼他,勤劳、努力、朴实、心软,同时又短视。但是越往后看,越觉得祥子变得更像一个只想拉车的痴人,而非一心想过平稳日子的好人。
虎妞与祥子结婚生活那段时光,祥子的生活像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齐的床单被套、买回来的新鲜的蔬菜和肉、家里的热饭、洗的干干净净的碗……太多太多,这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导演想显示给大家的观赏片断。
老实说,一开始祥子对虎妞是没有太多感情的,但随着虎妞细腻贴心的好,祥子也几乎快爱上了虎妞。
当虎妞娇嗔又甜蜜地对祥子说她真有了。让人感觉这虎妞还真得让斯琴高娃老师演才行,她抛开演技,仅仅那份外放的性格也更具感染力。
虎妞分明才是灵魂人物。
全片最温馨的一幕是祥子有着即将为人父的喜悦,然而这喜悦太过短暂……这些含蓄、隽永的符号化设置,更加鲜明地衬托出祥子的悲剧命运。
虽然缘分没能延续,但虎妞与祥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的确是有美满和幸福的!
这一切都要感谢斯琴高娃无比强悍的角色塑造能力。和她相比,刚演处女作的张丰毅的演技还是稍显生涩!
虎妞后来的惨死究竟是因为吃得太多又不运动,导致胎儿太大出不来,还是因为三十七,八第一胎,是高龄产妇,当时社会的医疗技术不行?
抛开这些不去分析,单说说这祥子,都知道他最迷拉车,哪知道拉车天天累死并没赚到钱,是个亏本买卖,前前后后每月都是负盈利,不但没有赚的,还花光了老婆的私房钱。等到碰巧老婆难产,连个30大洋请大夫的钱都拿不出来?!
最后虎妞难产而死的场景太令人揪心了——等于是被活活折磨死,相信许多不喜欢虎妞的人也会感到悲伤。
有人说,以虎妞这样果敢的性格必须死于非命;以祥子这样憋屈的性格必须一直苦命而不得死。
也可能,由于电影体裁限制,结局急转直下,虎妞的死成为必须而行的事,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
新车给你了,感情给你了,家庭也给你了,你却还是你。你早晚还是留不住的。
变卖家产换钱之后,电影扫视了祥子房间的变化——东西被人收走,就连门上的喜帖也不复存在,简直就是跟虎妞在世时两个天壤之别!极大反衬祥子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可怜的国民必有可恨之处,祥子是。我们也是。
短短两小时,电影道尽了各种底层人民的一生。在不可抵抗的大环境下,个人的勤劳上进也许只是无用的挣扎。
比起小说,电影的容量确实弱了点,但一个人悲催的命运基本展示了。譬如将拉黄包车的祥子置换到现在,让他进城打工,让他的土地被强征,房子被强拆,让他没钱买房子,没钱娶老婆,有病不敢看,和那时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每个来城里的人都是祥子。
这部非常经典的老片子,朴实而不浮夸——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都有种不废话,认真讲故事的干练感。那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落尽了秋冬萧瑟,残叶枯花之后,迎着春风努力生长的力量。
我怀着重温经典和瞻仰演技派的角度去看的这部电影——多看点过去的东西是有好处的,这样就不至于走丢在当下的浑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