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快消息!“消失”了的冯小刚,曾经也是“痞气满满”

2022-06-20 06:58:29 来源: 萌萌宠物团

“时代是无情的,它会轻易抹掉一群曾经炽热的人。”或许这句话对于如今渐渐“消失”的冯小刚来说,再合适不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最近,他又突然“出现”了。

近日,网上曝光冯小刚三十岁时的剧照。照片中,他身穿白色条纹衫,痞气满满。

彼时,他是《便衣警察》中倒卖黄金的马仔,是纷繁时代里的边缘人物,更是不起眼的小角色。

也就是这张照片,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几十年前,拉回到那个属于“大院子弟”的时代。

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教书匠,母亲是医生。

二人很早便离婚了。离婚后,冯小刚跟随母亲生活。读高中时又阴差阳错进入部队文工团,算是和“文艺圈”勉强有了点关系。

冯小刚遗传了父亲的画画基因,对美术颇有研究,转业后成了一名美术助理,进了剧组。

1984年,他在电影《生死树》中担任美术助理,也趁机认识了王朔、马未都、葛优等大人物。

但可惜的是,那时他还是个“小角色”,连端茶递水都没机会。

终于,转机来了。

1986年,在郑晓龙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当时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而名声大噪的王朔。

为了和对方打好关系,冯小刚对着王朔便是一顿“猛夸”,颇有些“小弟”的意味。

多年后,好友叶京曾这样评价他,“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

冯小刚在自传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曾这样给人溜须拍马,“您是谁啊?您是北京城里看这边灯有点晃眼,结果那边灯就全给你灭了的人物。”

在此等人生观的指引下,冯小刚很快便搭上了“朔爷”,借机蹭到了上流圈。

1995年,远在香港的成龙拍摄了电影《红番区》。彼时,“贺岁片”的概念被渐渐传到了内地。

但内地电影市场并不好。为了救市,时任北影厂长的韩三平便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希望找合适人选拍摄电影,借机打开中国市场。

很快,这个百年难遇的“商机”便被冯小刚嗅到了。他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转战贺岁片。

拉投资,找剧本,在花费好几年心血后,终于,他的第一部贺岁片诞生,名字就叫《甲方乙方》。

原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但没曾想,片子放映给影院看时,却突然出现BUG。

“声画不同步”的问题让冯小刚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的命真苦啊,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把片子拍出来,结果却被放成这样。”

好在问题被解决了。看完成片后,所有观影人都被震撼了。掌声、赞誉声,绵绵不休,也算是给了冯小刚一个安慰。

此后,他先后拍摄《一声叹息》、《没完没了》,最终跻身一线导演行列,腰板逐渐挺的“直”了。

如今随着影视行业的大翻天,新锐导演的晋升,似乎“冯氏喜剧”不那么逗了。

不管是《我不是潘金莲》、《只有芸知道》,还是糊了锅的《一九四二》,人们对冯小刚的期许不那么大了,而他对自己也越发失望了。

“到了我这年纪,我就别装嫩了。挖空心思给年轻人献媚,结果人家还不买你的账!”

曾经,他为了一个电影梦,活成了众人口中的“冯裤子”;后来,又因事业的节节生花,变成敢于怒怼的“小钢炮”;如今,他又钻到别人的镜头里,演了一把象征自己的“老炮儿”。

不少人都说,只有“老炮儿”,才最像冯小刚。

事实上,从没有一个角色能真正概括他。年轻时,他痞里痞气、相貌不端,但骨子里却写满了“圆滑”。

“我们这些市井家庭的孩子,跟那些文艺家庭有背景的孩子不同。我们心里必须装着别人,只有把别人哄高兴了,自己才能高兴。”

如今看破世事的他,逐渐选择“归隐”,电影“去冯小刚化”的势头也愈发强烈。

似乎他一直都在告诉我们:他的一生,就是在“痞气”与“圆滑”中挣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