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2 06:05:38 来源: 十点电影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距离2023的春节档,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群雄逐鹿,神仙打架。
(相关资料图)
但突破到宇宙级别的影片,只有一部,别无二家。
没错,正是咱们的“小破球”回来了!
但,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173分钟,整整三个小时的视觉盛宴。
是不是在犹豫提前腾出脑内空间,为初一早上的“大饱眼福”做准备?
提前看过影片的十点君,为你早早备上了一份硬核观影指南。
《流浪地球2》提醒您:前方,高能预警——
一想到《流浪地球》,十点君才发现,4年前的记忆仍然无比清晰:
巨型重聚变发动机点火时,喷射出蓝色的离子流。
主角们穿着重工业美学的机械外骨骼系统,行走于冰天雪地之间……
2023了,是时候刷新一下记忆了。
浅浅扫一眼《流浪地球2》的“重型武器”,已经足够眼花缭乱。
剑锋所指,一面是大巧不工的宏伟厚重。
影片中建立在月球上的行星发动机,由经历数次迭代的550系列量子计算机建造。
重工业起重臂举重若轻,繁忙调度有条不紊。
由驾驶员以VR方式驱动的“门框机器人”,一跃而出。
仔细观察,在上部中风格统一的机器外骨骼,这回中也有所区分。
结合“上天下海”的不同场景,各有适配。
另一面,则是精细到数字化的未来高科技。
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到可以为人类提供精神上的情感支持。
AI数字人“丫丫”。
在影片中,她身处在自己元宇宙灵境的房间里,所关心的,是镜头外的人类“父亲”。
还有情感智能的笨笨机器狗,化身萌萌军犬,抚慰人心。
然而,当硬科幻被推到峰值时,它必将展现出锋利震撼的一面。
大批量的智能无人机,忽然像蜂群一般,群涌而出。
飞机迅速升空,对空武器扇形扫射,无人机被同时击中,像烟花炸散。
每一处科幻所及之处,都是颠覆想象空前震撼的场面。
更让科幻迷狂喜的,还在后头——
太空电梯,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
这个曾在刘慈欣数本小说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名词。
“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回在《流浪地球2》中,正式曝光。
第一次,仅存在大家脑海中的“登天之梯”,在大银幕上露出实体。
这条高速公路有多长?九万公里,横贯天地。
气势磅礴,扶摇直上,冲击力击破天穹,抵达星空。
为了能实现这一科幻小说中最经典的概念,《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做了大量研究。
视效总监徐建透露,《流浪地球2》太空电梯采用分段式动力推进。
从发动机喷射到磁力抓取和空间站对接,还在从太空返回大气层部分做了特别设计。
太空电梯轿厢返回大气层之时,通过摩擦生热,燃烧冰盾,进而节省了成本。
“冰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流浪地球2》一百代人的努力,遥相呼应。
咱们的“小破球”,硬件过硬,软件也从没落下过。
科技进步的两面性,在上部的刘培强和MOSS的对话之中,已经有所体现。
而这次,“数字生命”的哲学思辨,一开场就切进主线。
人类面临着太阳危机。在现实中抗争是大多数人类下意识的选择。
但,如果你能以数字生命的方式存在,甚至是永生呢?
工程师图恒宇(刘德华 饰)就一直在专攻这一项目。
因为,数字生命能帮助他,实现在现实中绝无可能的心愿:
复活在车祸中意外身亡的女儿,让她借助数字生命获得完整的一生。
诚然,超越生死局限,是多少人将爱留在身边的终极答案。
但在种族层面上,人类在实体还是数据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无论如何,事关整个人类的存亡,我们不得不凝聚每一份可能的力量。
哪怕,如数字生命,它被法律禁止,被视为人类走向灭亡的导火索。
我们仍抱有一种期望,期望它在关键时刻,也能拯救人类。
哪怕,是在“流浪地球”计划中处处大显身手的量子计算机。
在无数次的迭代中,量子计算机进化到550W。
不仅在关键时刻能够启动行星发动机,助地球逃离太阳系。
甚至能取代“面试官”这类工作,协助人类挑选领航员。
在那么多问题中,它,偏偏挑中了最尖锐的一个。
问题来了:
它,明明什么都知道。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个来提问?
机械铸造的智能,在亿万次的计算中,可能会放弃感情、人性,乃至善良。
把人类的命运交给它,你,真的放心吗?
在真正看过《流浪地球2》之前,十点君也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结局的故事。
毕竟,时间线已经上溯到距离《流浪地球》还有31年的2044。
但电影绝不止于此。
在《流浪地球2》的群像里,每一个人都让十点君深深吸气,来掩盖泪水。
在一百代人类的宏伟计划里,有着记忆的接力、中华文明的传承。
在影片中,面临月球坠落危机,地球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发表了一篇演讲。
一万五千年前,人类在致死的受伤危机之中,以团结的方式,寻找到了出路。
而今天,月球即将陨落,地球危在旦夕。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而团结,延续着文明的火种。
华夏文明里,每一种深蕴情感的价值观,都自有来处。
倒流回2044,我们才看到刘培强和师父张鹏(沙溢 饰)感人至深的师徒情。
才能看到周喆直与徒弟郝晓晞,将中华文明的坚毅,薪火相传。
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哪怕我们离开了太阳系。
我们也知道,中华文明的火种,还是刻在DNA里,在太空中延续。
回头看看,《流浪地球》身为国产科幻,最扎实的地基是什么?
是科学。
大胆构想,缜密实践,争取用科学落实每一种设想。
《流浪地球》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拒绝建立毫无科学根基的“空中楼阁”。
上一部中,就有中科院专家提供专业意见,实现“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推动地球构想。
而这次《流浪地球2》顾问团更是升级加强。
拍摄过程中,有整个中科院多个学科的专家顾问团,为《流浪地球2》提供十几万字参考资料,才有了开头提到的“太空电梯”“量子计算机”。
影片首映,第一波观众,还是已经最熟悉“小破球”的这批资深航天专家、中科院研究员、物理学家……
电影史上,不少知名科幻片如《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都是科学和造梦技术,双向共进。
而“小破球”肯用心的结果就是……
映后科学家对导演“围追堵截”。
甚至有科学家表示,启发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这一波啊,是科学和幻想在大荧幕上的碰撞,互相启蒙。
郭帆导演说:只要不赔钱,我们就把《流浪地球》继续拍下去。
《流浪地球》的征途仍在继续,国产科幻的梦想发动机,从未停止。
4年再与《流浪地球2》见面,十点君看到了:
这里每一帧都经得起观众的期待,承担得住大银幕的检验。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再度带我们所有人启程。
希望这次开启国产科幻梦的未来时,同行的有你,也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