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 16:38:50 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5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风光无限达拉特》的报道。
在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登嘎查,346万块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3000万平方米的“光伏海洋”。光伏板下,药材和牧草蔓发,绿意盎然,游客徜徉其间,兴奋地打卡拍照……
(资料图)
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黄河“几”字弯岸边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肩负重担。尽管煤炭资源丰富,但近些年达拉特旗主动摆脱资源依赖“老路子”,紧抓国家“双碳”机遇,大力培育风光新能源,同时化害为利大力发展沙漠绿洲风光旅游,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善谋善为、善作善成,转型发展之路风风光光,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明珠”、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一批批重大项目奋战正酣,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一匹匹“千里马”竞相奔腾,达拉特旗大地上,正在描绘着奋发赶超的“实景图”……
在达拉特旗境内拍摄的黄河景观(2021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追风逐日”加快绿色能源发展
达拉特旗扛着巨大的生态包袱——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横亘中央,境内这块435万亩、约占旗里三分之一面积的大沙漠,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达拉特旗必须走出治沙又致富的发展新路。
在昭君镇柴登嘎查,走到3米高的光伏架下,达拉特旗委书记张秀玲介绍:“这里种的是1.2万亩红枣,那边是5000亩黄芪和黄芩,更远处是1.9万亩的优质牧草。沙窝里种上作物,再从上面架起光伏板,相当于打了两层‘保护伞’,黄沙休想乱跑。”
柴登嘎查是达拉特旗发展新能源的一个缩影。2017年开始,当地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成占地5万亩、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这里年发绿电约2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
在达拉特旗拍摄的光伏发电基地(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除此之外,其他新能源项目也在大干快上,仅2022年在建的新能源项目就有9项,新获批项目7项。达拉特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王小平说:“这些新能源项目巧妙地实施‘林光互补’‘牧光互补’,形成了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经济、沙漠产业多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紧抓“双碳”机遇,达拉特旗在新能源方面还有更大动作。在库布其沙漠深处,120辆推土车齐上阵,一个个两三层楼高的沙堆被推平,目之所及一马平川。这就是2022年底三峡集团联合内蒙古能源集团开工建设的全球最大“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现场。
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说,库布其基地项目规划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和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改扩建先进高效煤电装机400万千瓦。宣布开工的先导工程为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配置建设相应储能设施。“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28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900万吨。”
达拉特旗并不缺能源,为何马不停蹄地发展新能源?张秀玲坦言,达拉特旗煤炭资源富集,既要保障能源供应,又要担起减排降耗重任,绿色低碳转型一度遇到挑战。在“双碳”背景下,挖煤卖煤、燃煤发电已不可持续,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是必然选择。
“我们主动应变,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通过走好新能源之路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让沙漠变蓝海、变绿洲、变金谷。”张秀玲说。
2022年,在新能源项目的助力下,当地发电量增长11.8%,同时顺利实现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为工业发展进一步腾出发展空间。
吃好沙漠绿洲“风光饭”
初夏,达拉特旗晴空万里,沙漠反射着金灿灿的光芒,月亮湖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
在柴登嘎查,十多名外地游客正在听讲解员王利霞解说:“沙漠里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湖泊呢?实际上它是煤矿疏干水综合处理后打造的景观湖。它还可以用来清洗光伏板,水流下去后还能灌溉地表作物。”
跟着王利霞走进光伏基地,游客们观看了如向日葵般旋转“脑袋”的跟踪式光伏板支架,还打卡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这些游览集知识与风光为一体,让游客兴趣十足。
变沙害为沙利,达拉特旗不仅打造出风光新能源产业,更巧妙地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风光来丰富旅游资源。张秀玲介绍,这种“新能源+文化旅游”的方式,使游客加深了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认识,在与响沙湾、恩格贝等知名景区有机连接后,进一步丰富了库布其沙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内涵。
多年来,达拉特旗深挖沙漠、黄河、草原、森林等风光资源,开发出响沙湾、恩格贝等一系列旅游景区,成为我国沙漠绿洲游的一张名片。
发展风光旅游,达拉特旗注重突出差异性、增强互补性。今春,200多名广东游客来到5A级景区响沙湾旅游区游玩,穿戴好安全装备挑战高空滑索,凌空飞渡中沙海一览无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壮观的沙漠,还体验了一把‘沙漠过山车’的刺激感。”游客宁华辉兴奋地说,骑骆驼,坐沙漠地形车,入住沙漠星级酒店,不一样的风情让人满眼新奇。
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一景(2022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在4A级景区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又是别样的风光。坐在索道上俯瞰,整个人置身沙漠绿洲,绿肥黄瘦,冲突又互补。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公司董事长李布和说:“10万亩沙地治理得来6万亩绿洲,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我们的生态旅游已经小有名气。”
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达拉特旗的文旅产业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走进赵大剪文化大院,《百年党史》《农民纪事图》《中华五千年》等长卷剪纸作品气势恢宏,游客们有的贴近观赏,有的不停地拍照,历史文化在无声的熏陶中得到发扬。达拉特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二梅说,大院里还配套剪纸博物馆、剪纸学习体验区、餐饮区等板块,通过研学线路的打造,这项内蒙古非遗项目与旅游紧密融合。
达拉特旗吃好沙漠绿洲“风光饭”的背后,离不开当地下大力气擦亮生态底色。2000年以来,全旗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22.4亿元,完成国家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243万余亩,草原建设375万亩,水土保持治理225万亩。王小平介绍:“全旗林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59.27%,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22次下降到现在的9次,境内库布其沙漠已完成造林130万亩,治理率为30%,年入黄河泥沙量减少约990万吨。”
当前,达拉特旗21个沙棘种植点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当地农牧民种下一株株沙棘,挖坑、栽苗、培土,每道工序有条不紊,做得认真到位。
2月中旬开始,2023年度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在达拉特旗如火如荼开展。2013年,水利部把达拉特旗确定为“晋陕蒙砒砂岩区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项目区,分10年种植88万亩沙棘。该项工程旨在治理黄河中上游一级支流达拉特段的砒砂岩区域,有效拦截入黄泥沙。小小沙棘,不仅能改善生态,还能让当地农民增收。
王小平说,截至目前,达拉特旗已完成沙棘种植面积82.3万亩。今年是项目完工之年,下一步,达拉特旗将在保证种植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种植进度,确保在5月底圆满完成2023年度5.7万亩沙棘种植任务,实现整个项目完美收官。
为保护黄河生态、建设美丽家园,达拉特旗想得细,做得实。“如今在达拉特旗,病死畜禽正变废为宝,‘化作春泥更护花!’”达拉特旗农牧局干部赵贵称,长期以来,作为内蒙古重要畜禽生产基地之一,达拉特旗病死畜禽处理和农业废弃物利用一直被视为难题,处理不当则会传播疾病,污染水体,破坏环境,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
为解决这一问题,达拉特旗引进内蒙古两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开始探索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司在全旗设置了81个病死畜禽收集箱,覆盖了131个行政村。村民将病死畜禽投放入收集箱后,工作人员就会用全封闭消毒专用车将畜禽拉回厂里,进行二次消毒,再将其破碎,放入化制罐高温灭菌,最后再将其放入油脂分离机进行分离,产出油脂和动物蛋白两种物品。
“分离出来的油脂可用于化工原料,含有蛋白粉的固体肉骨粉通过添加生物酶,经过发酵生产成高品质液体或固体生物肥。”两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永华介绍说,通过无害化和资源化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既修复了土壤,让植物更好地生长,也解决了焚烧、掩埋等传统处理方法造成的环境污染,曾经无处安放的病死畜禽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在达拉特旗黄河滩涂拍摄的候鸟(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同时在黄河文化旅游节、旅游产品推介会等系列活动的助推下,达拉特旗的生态正在变成红利,风光正在流淌金银。2022年达拉特旗接待游客166.9万人次,收入14.5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达拉特旗重点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旅游业“热翻天”。响沙湾旅游区接待量接近最大承载量,景区通过分流、限流措施,确保了景区有序运行。银肯塔拉、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等景区满负荷运营,游人如织,秩序井然。李二梅介绍,“五一”假期,全旗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8.4%,实现旅游总收入9430万元,同比增长120.7%。
观念一变天地宽,无限风光在路上
2023年春节刚过,达拉特旗委、政府的干部们四散在全国,火速开展招商引资。在北京,他们拜访了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委会,表达了共同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合作意向。在杭州,他们到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钙钛矿光伏组件和半导体材料项目,就合作项目进行深入交流。
“我们将按照全产业链思维推进新能源产业,不再简单地发电卖电,统筹考虑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张秀玲说,“有些项目宁肯不上也不乱上,不能为了‘仨瓜俩枣’丢了长远利益。”
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锐介绍,旗里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确定了清洁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及绿色环保、现代物流两大支撑产业,以绿色低碳推进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增量转型。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突出投资强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招大引强、招‘新’引‘绿’。”李锐说。
芳菲5月,花香满径。走进风风火火建设中的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一个个重大项目拔地而起、蓄势待发。来到位于园区东北方位的内蒙古默锐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辆辆货车满载原料和货品,繁忙地进进出出。
内蒙古默锐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材料及高新技术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与经营的技术型企业。公司总工程师贾晓强介绍,2021年6月,内蒙古默锐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一期年产1.8万吨高纯钠和年产2000吨核级钠项目建成投产,主要应用于第四代核电、航空航天、动力电池材料、高端医药等领域。
默锐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只是达拉特旗招大引强、招“新”引“绿”浪潮中的一朵浪花。2022年,达拉特旗共签约引进重大项目63项。一大波好项目涌进来,营商环境必须跟得上,为此旗里创新性推出“标准地”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同时把经济开发区13项区域评估成果实现共享。
所谓“标准地”建设,即项目落地前,政府先进行土地平整,并配套实施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这大大缩短了前期土地手续办理期限,同时也能为我们争取到至少两个月的有效施工时间,更快推动了项目落地。”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增量配电网绿色供电项目负责人刘继全满意地说。
工业和服务业显风光,农业更是展风采。近些年,达拉特旗聚焦农牧业追赶跨越、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品牌化提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让村民日子“火”起来、村集体经济“壮”起来。
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智能育苗温室(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恩浩 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要发展,种苗是基础。对种植户来说,春夏之交一直都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但在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10000平方米智能育苗温室内,却不见农民弯腰插秧、施肥、浇水的忙碌景象,偌大的温室大棚内,通过智能播种机自动化播种,只需5秒钟即可制作完成一盘辣椒种子苗盘。
展旦召苏木道劳哈勒正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荣介绍说,去年,这处育苗温室年出产秧苗3500亩,外销1000亩,为周边1100余户椒农提供2500亩优质秧苗,实现经济效益达1050万元。“我们正在筹划新建70000平方米的朝天椒育苗温室,完工后可实现育苗能力20000亩。”刘世荣说。
这几年,展旦召苏木依靠独特的土地、气候资源优势,逐步摸索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高附加值露天蔬菜发展路径。“展旦召的朝天椒市场认可度很高,今年种植规模将达到7000多亩。此外,我们还通过统一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湖南建立起终端市场,将中间销售环节的差价补贴给农民。”刘世荣称,目前这里正在筹划建设黄河“几”字弯辣椒研究院,为全旗推广种植朝天椒提供优质品种的同时,还能将每亩地种植成本减少200元,进一步为种植户让利。
去年,达拉特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同比增长4.6%,经济总量位居内蒙古103个旗县市区的第10位,同时跻身中国西部县域百强县市第29位。这得益于旗委、政府近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上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3年第一季度,达拉特旗统筹推进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生产、促进投资、激活消费、增加收入,地方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实现良好开局,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4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6:58.1:40.3,按照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不论是新能源的‘风光’,还是文旅资源的‘风光’,观念一变天地宽,达拉特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越走越风光。”张秀玲说,2023年达拉特旗将转方式、调结构做细做实在日常,一季度已经实现经济“开门红”,对于“全年红”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