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10:43:54 来源: 腾讯娱乐
蔡徐坤
6月26日,知名艺人蔡徐坤被爆料:2021年5月20日,他与一位C姓女士发生一夜情之后,致使对方怀孕堕胎。不仅如此,蔡母得知此事后,当即做了两手准备:一边着手补偿对方,一边让私家侦探跟踪、监控对方,使这位受到严重伤害。
事件爆出后,蔡徐坤瞬间人气大跌:仅仅2小时,超过400件蔡徐坤周边产品便出现在二手平台上,被粉丝光速甩卖。但更多的粉丝真正失望的并不是他“出事”本身,而是他在事发后一直不出来处理问题的回避态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3日,他终于出来说话了:
这一声明完全撇清了自己的责任:承认确有此事,但双方自愿,无过失,不违法。然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舆论管控手法:以“尊重个人隐私”和“不传谣”为由,让大家闭嘴——一切以这份官方声明为准,此外就都是谣言啦!
简言之,他在这里说的是:“我没做错事,就算有事也解决了。我仍然是干净的,会做个好孩子。请放过我。”
但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蹊跷:既然“双方之间的私事已经在2021年妥善解决,彼此没有进一步的纠葛”,那最近为何却又爆出?既然都是成年人的自愿行为,并无过失,那为何又说教训惨痛,为之自责、懊悔,又为何需要道歉?
有位“摄影师风铃草”说:
其实,本来一对成年男女,都是单身,双方自愿,没什么可说的,对于意外结果,双方协商处理好,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算不了什么污点,坏事的是男主角的沉默,蔡母的处理方式,真的太过分了,这是真的亲妈,坑儿子毫不手软。
这也是蔡徐坤声明中被遗漏的一个关键点:蔡母派私家侦探跟踪并安装针孔摄像头监控,究竟有无其事?如果有,那你现在倒是说“请大家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特别事C女士的个人隐私”,但当初跟踪、监控难道不正是在侵犯其隐私?这不是虚伪是什么?由此也更可见“个人隐私”只是用来堵嘴的一个理由罢了。
我当然也并没有掌握更多内幕,原本甚至没怎么关注此事,只是这份迟来的声明给我的感觉,处处字斟句酌,但非常不真诚,与其说是在回应质疑,不如说是阻止质疑,意在捍卫蔡徐坤的公众形象不受事件冲击。
蔡徐坤已经成了“蔡徐坤”这个公众形象的囚徒:他是在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因为正如有人一阵见血指出的,“那个不完美的、虚伪的、抽烟的、有七情六欲的蔡徐坤,他自己都觉得是从来没人爱的。”
当然,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在“扮演”自己。欧文·戈夫曼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所有人在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时,所呈现给人的形象都是“前台”,而其真实的自我则隐藏在“后台”,往往被视为“隐私”,因而要做到表里如一的自如是极难的:
有时,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时,他的表演总是倾向于迎合并体现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而实际上他的全部行为却并不具备这种价值。
这就是“演”,因为个体深知这样一个公众形象对自己是有利的,但越是迎合外界的需要,内在的撕裂与紧绷就越是强烈,因为哪怕你功成名就,你自己清楚地知道,无法做自己。
根据戈夫曼的洞见,这样的个体已经“深陷于这样一种自我概念中,即他本人不会破坏社会互动,也不会让依赖社会互动的单位感到失望”。直白地说,他必须按照别人的期望去活。
人生活成这样,不能不说很可悲。虽然身为国内娱乐界顶流,但现年25岁的蔡徐坤也只是个大男孩,很难承受这种“不能做自己”的压抑。我甚至怀疑,现在遭非议的这次一夜情,也许倒是他难得释放真实欲望的时刻,但现实面前他很快就认怂了,不敢去打碎自己塑造的偶像。
蔡徐坤是真正的“偶像派”——就是那种“你知道他红,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红”。似乎到处都能看到这位当红小生的形象,却没见到他有什么代表作。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来自于他2018年参加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时以总票数第一出道、“鸡你太美”的热梗,此外就不知道了。
内娱明星的演技,常被人所诟病,但为何如此?那恐怕是因为,大部分人所在意的,并不是演技本身,而只是把偶像当作一个满足自身情感需求、投射自己欲望的客体。
多年前,杨澜在采访周星驰时,称赞他是“实力派”,星爷惊恐地说:“不不不,我是偶像派,那些实力派都长得很丑的!”
演技的好坏,并不是人人都能判断的,但外表的美丑则一目了然。永井荷风在《江户艺术论》中曾谈到江户时代的戏剧演出,有些地方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当下的写照:
我们也可以说日本戏剧发展的由来,完全是基于当代大众爱慕演员风姿的色情。不管是女演员及游廓女子的女歌舞伎,还是娈童的若众歌舞伎,其存在理由全都在于演出者的肉体实力,歌舞、乐曲只不过是辅助罢了。直到宽文、延宝之后,演员的演技随着时势日益进步,戏曲也变得比较复杂,戏剧逐渐升华至纯粹的艺术层次,才多少跳脱了往昔那种娼妇、娈童舞蹈等不光彩的气质。
这就是时代的风气使然:没有多少人从“纯粹的艺术层次”去欣赏表演,更多的倒不如是感官刺激意义上的娱乐(所谓“声色享乐之事”),又或者,为那些孤独的人们提供一种情感濡养的体验——而这,与其说需要演技,不如说需要“人设”。
《南风窗》的一篇《这次也是需要妈妈的坤坤》在谈及这次蔡徐坤事件时,犀利地指出:
众所周知,年轻帅气的男明星即使没有什么实打实的代表作品,只要在镜头面前“不近女色”的同时,不经意流露出“对女性非常温柔”“人品很好”“家教良好”的品质,拿一件外套为穿短裙的粉丝遮一下腿,演唱会结束问一句“到家没”,就可以因为满足了少女们所需的“误入人间的性别友好型天使”幻象,轻易圈粉无数。
而所有基于“偶像人设”的溺爱,都涉及粉圈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悬置,涉及某种不够成熟的情感和德性理想的狂热投射。
在路人眼中,这份狂热,看起来往往和理性对立。但很少有人说破的是,对于只相信经验现象,推崇自我体验,又身陷身份焦虑的现代人来说,在娱乐行业严丝合缝的包装和闪光灯的照耀下,德不配位的偶像们用蹩脚的唱腔或演技,释放出的“魅力”,对于粉丝们来说,其实起到了莫大的镇定作用。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观众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演技,甚至也不想看到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真人,而只要一个能满足自己欲望和情感投射的工具人。
按照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婴幼儿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整合对母亲、对外界的积极与消极感受,他无法理解,妈妈怎么能同时是容纳着优点和缺点的完整的人——要么就是好妈妈,要么就是坏妈妈,不能接受真实性和复杂性。
你可以说这是人格的不成熟,但对许多人来说,自己的生活已经够糟心了,干嘛还要给自己添堵?他们之所以想要一个完美偶像,并不仅仅是当下越发严苛的道德洁癖,也是因为一种脆弱的情感投射:有一点点瑕疵,就无法再爱了。
固然,这么想也无可厚非,但你想想也知道,过分光滑、没有杂质的东西,势必是不真实的。前年爆出的“永福村”事件,那位T妈多年里在网上展现的形象都是一路开挂的人生,夫妻恩爱、四个孩子、财务自由,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假的,现实中她是一个老赖,如果她去当编剧,搞不好现在都真的财务自由了。
她所虚构的那个“家庭”,大人、孩子都活成了很多人心里觉得正确理想的样子,曾经给许多人莫大的宽慰,然而,或许正因为它如此正确,缺乏生活与人的那种矛盾、模糊这样的多重特质,才透露出虚构的实质。生活有它神秘莫测以及喜爱捉弄人的特点,会弄得你啼笑皆非。
从某种意义上说,蔡徐坤是对的:很多追星的人喜欢的确实是那个完美偶像的人设,不是真实的他。在这个“无痛追星”的时代,偶像也不过是个工具人,觉累不爱了,那换一个就是。当然,这也是公平的交易:既然你通过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而名利双收,那么你就不能打破这种期望,无权随心所欲地“做自己”。
也许将来,这些流量明星们真正的劲敌,会是二次元虚拟偶像,毕竟它们能满足更好的情感投射,更妙的是永远不会爆出什么意外的丑闻。但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那么寄望于一个完美偶像?为什么国内的演艺场上,对明星的道德污点容忍度如此之低?
说到底,这恐怕是因为,不止蔡徐坤不爱真实的自己,其实粉丝们也一样: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海洋之上,他们浮浮沉沉,找不到什么美好的东西可以立足,因此加倍地希望能有一个人,满足自己的所有寄托。那何止是一个明星?他就是所有美好愿望的道成肉身,象征着自己所缺乏的所有东西。
那当然是一个梦,但问题不在于梦本身,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从这个梦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