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快报

捧杀的“魔咒”,还是在刀郎身上应验了

2023-08-04 22:53:50 来源: 腾讯娱乐

如果说,13年前被那英之流轮番批评,最终隐退江湖的刀郎,遭受了毫不留情的“棒杀”。


(资料图片)

那么,如今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被粉丝视为当代乐坛鲁迅的刀郎,就是被恶狠狠的“捧杀”了。

无论是围追堵截的棒杀,还是过分解读的捧杀,都毁人于无形。

从新专辑问世以来的短短半个月时间,刀郎犹如坐过山车般,经历了翻红的高潮,又经历了被打假的低谷。

这场狂欢,说到底还是内娱的悲哀。

一个20年来专注音乐的音乐人,一个坚持中国旋律的创作家,一个寻求创新与突破的艺术家,在经过了低谷熬过了寂寞发布新歌后,却被过分解读,被狭隘的定义为个人恩怨的反击,抹掉了大局观以及对传统音乐的坚持,将目光聚焦到争议之上,从而忽略了歌曲本身的意义与深度,实乃悲哀。

音乐的本质就是音乐,而不是一个是非,更不是道德审判。

但结果是,大家都跑偏了,让争议大于音乐本身。

反而,卷入风波一直被骂的汪峰,做到了真正的尊重。

在大家都在分析刀郎的歌在骂谁时,只有汪峰将焦点放在了《山歌寥哉》这张专辑的内容上。

从中国风的编曲,到复古乐器的使用,再到合音的巧妙,汪峰真正做到了了解刀郎,也站在了一位专业音乐人角度,给出了专业的科普与讲解。

汪峰的做法,才是对刀郎这样的优秀音乐人的尊重。

精心制作,潜心研究,到头来作品却成了伤人的利器,无论是对音乐本身,还是对刀郎,都是一种伤害。

除了作品被过分解读外,更伤害他的,是外界的捧杀。

如果说,隐退江湖的刀郎躲过了当年“正规军”的棒杀,有机会卷土重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那么,被捧杀的刀郎,很难逃过舆论的反噬。

因为捧杀就像一道“魔咒”般毁人于无形,但凡被捧杀“盯上”,就很难全身而退。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捧杀,这难破解的“魔咒”,还是在刀郎身上应验了。

在《罗刹海市》爆火后,那英单个视频评论量高达八百多万,谩骂声一片。

结果发现,那句引起公愤的“听刀郎的歌都是农民”并非那英所说,也找不到相关原视频。

真正说这句话的人,其实是当时还在做主持人的大鹏。

在他之前呢,说这句话的人是一家媒体的记者。

也就是说,当年那英对刀郎的点评被媒体人夸大与歪曲了,进而被骂了多年,直至《罗刹海市》的爆火而集中爆发。

虽说她本人的低情商发言足以给自己惹来争议,但吃瓜群众跟风骂错人,也让着局面陷入了尴尬,被出头的刀郎也因此得罪了对方粉丝,还被质疑这一切都是团队的营销炒作。

啥也没做,却得罪了人,最后替狂欢吃瓜群众抗下一切。

而这并非孤例,在这之后,还得罪了周杰伦的粉丝。

《罗刹海市》被爆全球网络播放量达80亿次,赶超西班牙神曲《Despacito》,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爆料一出,又是一群狂欢者为刀郎“庆祝”,还主动科普,80亿次播放量的战记有多牛:等于8个周杰伦。

谁料,很快翻车了。

先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辟谣,后是乐评人下场揭真相。

首先,《Despacito》这首歌的播放量并不是55亿,而是在不算其他主流媒体平台下,仅两个平台就已经115亿了。

其次,《罗刹海市》的主流媒体平台的播放量预计仅1亿左右,并不是所谓的80亿。

因为,在某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并不能作为数据支撑,是属于无效播放。

即便是有效播放,《罗刹海市》的播放量也不是第一,陈奕迅的《孤勇者》才是榜首。

所以,80亿播放量从哪里来?8个周杰伦的结论从哪里来?

被打假后,又什么都没做的刀郎再次得罪了人,一时间引来嘲讽。

当天就有了“第一次见这种打歌方式”的话题,且该话题下已经有嘲讽声,甚至出现谩骂与人身攻击。

只是发了新歌,没有参与舆论,没有回应争议,而是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的事情,却在短短半个月内得罪了同行、得罪了同行粉丝、拉低了路人好感。

这一切,都离不开捧杀。

所谓捧杀,先捧再杀,狂欢时刀郎被捧为带领华语乐坛走向世界的乐坛鲁迅,连周杰伦都比不上他。

狂欢翻车后,营造出两极反转,狠狠踹向刀郎。

本人一句话没说,网上节奏却已经满天飞,这捧杀的太明显。

如果论起来,从一开始这股风就很奇怪。

《罗刹海市》怎么就突然与恩怨挂钩了?《山歌廖哉》怎么就突然被过度解读了?

如此行为,于刀郎而言是不是就是一种棒杀与捧杀?

因为过度的解读与过度挂钩恩怨,就会导致两种极端的结果。

一种是,无情的棒杀。

在巨大关注之下,会让人认为他这首歌的存在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意义,成为报私仇的工具。

或者是过于情感化与煽动,认为其拿着传统元素炒作自己以及迎合观众。

另一种,是无情的捧杀。

在巨大流量下,吃瓜群众会不自觉将其捧成乐坛鲁迅,当代大师,超过周杰伦,打破吉尼斯。

高度赞扬下,刀郎成了超越现实意义的神圣存在,然后再无情的翻车。

根据这半个月的狂欢也能看出,这两种极端都有所体现,只是,捧杀的更加明显。

可见,流量能捧人,也能毁人。

如此一来,让本不该掺和舆论的刀郎变得异常被动,不回应,容易被反噬,回应了,要么得罪捧着他的粉丝,要得罪同行,好像怎么做都是错。

从当年的棒杀,到如今的捧杀,刀郎都选择了低调,可见他并不愿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所以,如果真的喜欢刀郎,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其作品上,而不是是非上,给其找麻烦。

若评价其歌曲,也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尽量避免过度解读。

他的“翻车”,恰恰体现了内娱的舆论环境,也体现了内娱人搬弄是非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悲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