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11:02:37 来源: 文汇报
长期以来,文艺作品之中便存在着异乡人的形象。汉代《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羁旅愁思,从古至今都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外迅速,制造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也吸引着外地人不断前往,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异乡人故事,不只为文学作品提供素材,也成为几十年来电视剧的表现对象。1990年由陈小艺主演的电视剧《外来妹》,关注的就是彼时南下广东打工的农村女性这一群体;2005年康洪雷执导的《民工》,则聚焦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重在表现他们的艰辛、迷惘与幸福。
直到近期,在热播剧《不惑之旅》《小敏家》之中也出现了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形象。
从《外来妹》《民工》到《小敏家》,一个可见的变化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离乡谋生工作的人群已经突破了早期的打工妹、农民工等群体,将一些更高学历、更有学识的人也包括在内。而另一个可见的变化是,这些大都会的异乡人身上的“异乡”标签在剧集中已经逐步被弱化。《小敏家》之中,刘小敏是北京一家妇产医院的主任护士、母婴知识方面的“大V”,刘小捷是受到领导器重的编辑,李萍更是知名教育机构的老板。她们的吃穿用度与大都会之中的一般本乡人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变化在稍早前的剧集,如《欢乐颂》《三十而已》等中的都会异乡人樊胜美、王漫妮身上就已初见端倪。可以说,在近年来的剧集中,大都会的异乡人与本乡人一样,分享着大都会追逐梦想的机会,也分担着大都会的快节奏和压力。当下剧集的重点,不再是异乡人与大都会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转向了展现以异乡人为代表的当代人在大都会之中如何为生计而奔波,又如何在大都市安顿自我。
在当下的荧屏故事中,故乡所具有的抚慰功能,已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大都会
离乡背井的生存压力在《我在他乡挺好的》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加班、被辞退、租房“爆雷”,这些最终浓缩在胡晶晶身上,直推到观众面前。在《欢乐颂》与《三十而已》之中,樊胜美与王漫妮也正是因不堪大都会之中的生计奔波之苦,幻想着通过“嫁个有钱人”的捷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阶层跃升。即使是陈卓(《小敏家》)这样已在北京多年、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积攒了一定人脉的人在自主创业时也一筹莫展,最终遭遇了失败。
在此我们不由地发问:大都会打拼既不容易,这些人却为何仍然主动选择留在大都会之中?显然,大都会的开放、发达无疑意味着更多追逐梦想、占有财富和改变社会阶层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或许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往往意味着多元和宽容,因此使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安放自我的位置。而作为故乡的小县城,则显得保守而平淡,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形成冒犯甚至拖累。
这种大都会与故乡之间的对比,在《小敏家》之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刘小敏在北京奋斗多年,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事业,也获得了全新的人生、理想的恋人。对刘小敏而言,与故乡生活相关联的是不堪回首的婚姻、酗酒的前夫,是因为与中学老师讨论诗歌和艺术的通信而被当成第三者、受到众人奚落和鄙视的难堪往事。而北京则意味着成功的逃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刘小敏而言,作为异乡的北京,与故乡就此成为分明的两极。有趣的是,刘小敏当下的恋人陈卓虽然与她一样来自小城,但长期生活在北京;而刘小敏的前夫金波则长期生活在故乡小城。陈卓与金波形成了鲜明对比。陈卓浪漫乐观,对刘小敏尊重、爱护有加,中年遭遇创业失败也不气馁,预备着从头再来;金波则潦倒厚颜,对前妻毫无边界感,并希望依靠前妻和儿子来为他还债。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小敏遇到的这两个不同的男人,正是大都市与其故乡的道成肉身。
而与刘小敏相比,故乡对樊胜美(《欢乐颂》)则意味着更大的难堪和狼狈。对樊胜美而言,故乡指向了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屡屡将她拖累,她赚来的钱全都填进了父母兄长组成的无底洞,使她难以维持生活,也难以经营爱情。对樊胜美来说,家人带来的不再是温馨,而是难以摆脱的负担。
在这些剧中,就刘小敏等异乡人来说,故乡已经从他们心中一处柔软的亲情牵绊,逐渐转变成了他们难以直面的过往,和难以背负的重担与压力。这样,在这些关于异乡人的叙述之中,异乡/大都会与故乡/小城市之间的分立已经悄然被建构起来了。
如果说,大都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相互尊重,在西美尔所谓的“自我退隐”之余显示出了某种冷漠感,那么近年来荧屏上的异乡人故事正试着去打破这一冷漠表象。在这些剧中,异乡人在大都会都拥有可以抱团取暖、仗义相助的朋友,如《欢乐颂》里关睢尔、曲筱绡等人为被应勤母亲羞辱的邱莹莹解围、出气。有时剧集更添加一些展示大都市的陌生异乡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情节,如《我在他乡挺好的》之中乔夕辰搬家时搬家师傅顺手帮她修好了损坏多时的行李箱等。这些情节和微小点缀的加入,为大都会的面目增加了温情,意在表明,大都会不仅是为追逐梦想提供机遇,也能够抚慰进而安顿异乡人的心灵。如果说,故乡作为一个意象,自《古诗十九首》以来就在无法归乡的怅惘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想象之中,扮演着异乡人心灵停泊地的角色,承担着抚慰异乡人的功能;那么在当下的都会异乡人故事之中,故乡所具有的抚慰功能,已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大都会。这样,作为异乡的大都会不仅宽容博大,也丰美温暖。在它的衬托下,故乡日渐成为一处遥远而黯淡的底景。
被改写的遭遇:尽管生活仍不易,但大都会并未辜负异乡人们的奋斗
另一方面,剧集中大都会异乡人的遭遇也得到了改写。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之中的石小猛渴望在北京成家立业、实现阶层跃升。为此他出卖爱情、背叛友情,但最终却一败涂地。大都会对雄心勃勃的石小猛露出的是嶙峋冰冷的面目。即使石小猛已将良心和道德统统放弃,也只能成为一个失败的拉斯蒂涅。但这种叙述模式在近期逐渐得到了改变。此后的剧集中,大都会对异乡人却显得日渐柔软,有人认识了自我成长的重要,如樊胜美;有人打开了新的人生方向,如王漫妮;有人收获了理想爱情,如刘小敏。虽然《小敏家》中陈卓创业失败又罹患癌症,但剧集重在呈现他与刘小敏的积极面对,尽兴生活,悲剧性的情节反而凸显出生活在阴影之外浮现的温情。总体而言,这些剧集都将重点放在捕捉并铺陈都市生活的压力之余人们生活中的温暖微光,表明尽管生活仍不易,前路尚艰辛,但大都会并未辜负异乡人们的奋斗。
这样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的转变,与近十年间进入大都市的异乡人群体的极速扩大不无关系。这一群体的扩大使他们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话语权,在剧中也不再扮演负面角色。另一方面,观众观剧的目的往往在于消遣和放松,因此要求剧集能够释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郁结的压抑和焦虑情绪。先以主角们经历的职场与生活中的左支右绌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与角色认同,进而以他们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收获和感悟来使观众获得情感抚慰。
但是,当异乡人都在大都会之中安放自我的时候,作为故乡的小城市也相应地在他们的人生版图中逐渐退场。在这一意义上,大都会与小城市之间的分立却更明显了。由此我们不能不深思:是否只有大都会才能为人们提供追逐梦想的舞台,作为故乡的小城市是否注定将无法挽回地失去它的下一代?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大都会与小城市之间的分立又应当如何破解?
《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结尾处,简亦繁从北京辞职,前往云南。这一结尾或许正在无意之中尝试着回答我们上文提出的部分问题。而关于这些问题更为深度和全面的探讨,正有待于此后的剧集来完成。
(作者为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