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18:34:34 来源: 小火苗侃娱乐
作者:王小艾
最近易烊千玺工作室发了一个声明“如果将极具个人色彩的判断凌驾于事实之上,那永远只能得到同一种假象”。
简单说就是:“你看到的有可能是假的”!
这也让我想到千玺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扮演的韦一航。
剧中韦一航因为少年患癌,变得郁郁寡欢,没有自信,没有朋友,父母千方百计把他伪装成正常人走进社会,但他却一直表现的很疏离。直到他遇见马小远。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走路喜欢挨边走;坐公交车必须做最后一排;去饭馆必须把角座;我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我怕我刚把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
这一段催泪告白,一下子就把“假性疏离”这个专业的心理学名词,说的特别接地气,原来这一切疏离都是假的,不是不爱,而是怕!
那么到底什么是假性疏离呢?
01
假性
疏离是什么?
假性疏离顾名思义,就是假装表现出来的疏远:内心很渴望与他人发生链接,但表现出来的总是高冷和嫌弃。
如果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在外面受了委屈,明明很想抱着妈妈的脖子跟她诉苦,却害怕她说自己没用,便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明明心里很爱一个人,但是怕表白会被拒绝,便假装一点都不喜欢他。
根据回避亲密度和忧虑被弃度两个维度,疏离程度大概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性:回避亲密度低、忧虑被弃度低
这种类型的人比较有安全感,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很安心,非常的乐观,喜欢交际。认为自己值得爱,也非常信任他人,愿意给予爱。
就像热播剧《心居》里面的顾清俞一样,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爱人,都会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热心的去依赖父亲和爱人,也愿意让爱人和父亲依赖自己。
一般在家庭和睦,父母关系融洽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属于这种类型。他们阳光、自信,走到哪里都带给别人阳光般的温暖。从来不担心被遗弃,更不担心感情上过于亲密。
2、恐惧型:回避亲密度高、忧虑被弃度高
恐惧型属于回避亲密度较和忧虑被弃度都相对高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人,在小时候,一定被原生家庭狠狠的伤害过。他们非常害怕被抛弃,做事情害羞又多疑,非常不自信。
一旦犯了错,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是到处想是谁要害自己。
3、痴迷型:回避亲密度低、忧虑被弃度高
这种类型的人一般都特别在乎亲密关系,一旦有损害亲密关系的事情发生,他都会感觉不安和警惕,时时刻刻都想把这种关系维护好。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家连生4个女儿,为了生儿子,父母想把老四送给别人,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送走。
老四长大后就变成了这种类型,对父母百般讨好,就为了父母认可自己,生怕哪天父母会把自己送走。
甚至父母跟其他姐妹说点事她不在身边,也会担心父母在背着她抛弃她。
这种性格的人长大后一般会容易嫉妒,多疑。
4、疏离型:回避亲密度高、忧虑被弃度低
这种类型的人原生家庭中一般父母都会有矛盾,经常争吵,每次争吵过后,父母都会把压力加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不愿跟父母亲近。
但是父母会非常心疼孩子,离婚时甚至会争夺孩子抚养权,孩子不怕被遗弃,但是却非常不愿意跟父母太亲密。
这种孩子一般都会年纪轻轻就能独立,自己做饭,自己上学,长大后人际关系会很冷淡,甚至产生恐婚等现象。
说了这么多类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假性疏离者的内核:绝对的痴迷型,但外在表现却是回避型。”
他们内心始终渴望着能与父母亲人达到绝对亲密的状态,表现出来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图片来源:Pexels
02
为什么
会形成假性疏离人格
既然心中有爱,为什么会形成假性疏离呢?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韦一航是因为突然得了癌症,特别惧怕死亡,他怕自己拿出自己的真心后,突然死了,会让活着的人更加悲伤。
与其这样受伤,不如一开始就假装疏离。
除了这种原因,以下几方面也是造成假装疏离的原因:
1、养育者的不负责
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写过一部短篇小说,叫《妈妈及生命的意义》。小说中欧文内心非常爱妈妈,在梦中他还在拼命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可妈妈在世时,他连去养老院探望都是例行公事,非常疏离。
事情之所以发展成这个样子,是因为小时候妈妈太忙太累,给小欧文的爱不够,因此长大后他怕他对妈妈说出爱会像小时候一样,被妈妈忽视。
大部分假性疏离者都是在原生家庭中,被伤害过。有的是幼年时间的需求没被看见,有的是对父母表达的爱被忽视,甚至有的是被原生家庭遗弃过。
这种状况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受害者一生。
2、假性疏离者的不满足
假性疏离者在亲密关系中,非常的霸道。对于自己的父母或者喜欢的人有着梦幻般的想象和要求。期望他们能够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当他们要证明父母或者爱人对自己的喜欢程度时,往往会在心里做一系列的评价和考试。
如果对方恰好在他的感情有需求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就会很满足;如果这时候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自动启用疏离的情绪表达不满。
哪怕当时的反应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他们也不能理解。
3、文化和教育的不对等
我们上世纪甚至现在的文化和教育,受儒家文化影响,一直将“孝道、尊老爱幼”等刻进骨子里,要尊敬父母,不能轻易反驳父母。
因此当我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回应或者被驳回时,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要听话、懂事,才能成为好孩子。
可是所谓的好孩子,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委屈自己。
这时候作为一个孩子,只能默默走远,自己舔舐自己受伤的心。这时候自身的温暖能让自己感觉更放松,更舒适。
慢慢再遇到被忽视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躲起来疗伤。
无论哪种原因,他们都体验到一种“我特别需要,但你从来不满足”的感受。这样的态度会让他们的真实需要被忽略或掩盖。
为了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只能故意假装疏离爱的人。
当“故意装作疏离”逐渐变成习惯时,本来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却成了阻碍自己靠近内心所爱的鸿沟,要想跨越这道鸿沟,只能去战胜自己。
图片来源:Pexels
03
假性疏离者
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假性疏离者的内心都是矛盾又痛苦的,他们既想得到对方的认可,对这种认可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又不自觉的把对方推到一边,冷冷的拒绝。
在渴望爱与拒绝爱中一遍一遍的折磨自己。
如果想走出这种困境,让自己真正的快乐起来,可以试试下面这几种方法:
第一种:主动交一些朋友
假性疏离型人格一般外表看起来都会很高冷,身边的朋友也会相对少一些,如果想摆脱这种状况,建议主动去交一些朋友。
轻松愉悦的朋友关系,会让你平时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也会让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一些宣泄的渠道,慢慢开始变得相信别人。
第二种:主动帮助陌生人
假性疏离的人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疏离身边最亲近的人,当他们觉得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会代入式的觉得没有人会愿意给予他们爱。
这个时候,可以去主动帮助一些陌生人,感受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面对陌生人,我们可以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必假装高冷,可以热情的接受他们的真心,慢慢融化自己内心的冰块。
第三种:主动跟别人争辩
假性疏离的人为了避免自己的声音被忽略,经常在需要辩解的时候提前放弃。但是内心却一直有一个声音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害怕说错,害怕被无视,害怕说出来也是同样的结果,慢慢他们变得不再众人面前辩解,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个时候可以试着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没被听见,就再去重复一遍,如果没被采纳,就说出自己的理由,即使这次没被认可,长此以往,大家也会感受到你的存在,站在你的角度去看看。
04
写在
文章最后
作为一个生命降临到一个家庭,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假性疏离这个壳甩掉。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建议“跳出令自己感到困扰的关系,和更多的人建立平等的关系”。
学校里,我们可以主动伸手成为同学志趣相投的好友;职场中,我们可以摘下面具成为同事三观相同的战友;家庭中,我们可以感情饱满成为孩子幸福依靠的港湾。
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认可自己,幸福和快乐也会追随而来。
图片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