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快报

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 将明星真人秀的主体细化为女明星

2022-06-13 13:29:55 来源: 文汇报

诞生于疫情初期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自2020年推出第一季后,逐渐成为国内现象级综艺:微博话题阅读量过百亿;豆瓣有超过16万人次点评;宁静、张雨绮、万茜、黄龄、王霏霏等女艺人一夜之间爆红,成为独立女性的代表;同时,其不仅连续三年推出三季节目,去年还打造了《披荆斩棘的哥哥》,并催生了其他台如《追光吧!哥哥》等同款节目。但整体来看,这档至今播出三季且承载着观众万般期待的节目,并没有成为可持续的爆款,第二季评分只有5.1分,第三季更名为《乘风破浪》,三集之后分数为6.5分。

尽管第三季第一集凭借“王心凌男孩”话题带动节目热度,但第二集后话题度断崖式减弱,第三集一公表演结束,“一公难看”“浪1YYDS”登上了热搜榜首。为什么一档曾经搅动各大社交平台、被视为是内娱成功的产品创意的节目,才不到三年的时间,会收获如此不堪的口碑,它是否还能像《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节目一样,成为制作超过五季以上的综N代?

作为一档系列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大的问题在于节目定位的模糊性:它到底是一档选秀节目,还是一出明星真人秀?众所周知,该节目灵感来自于其时国内红火的偶像选秀团综,将30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星集结在一起,以唱跳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经过几轮淘汰赛后,选出几位姐姐成团出道。这是该节目内容的基本架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发现,节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悖论:姐姐们已经成名,她们在各自领域已取得卓越成就,无需再通过这个节目成团出道;且横跨歌唱、表演、主持、体育等行业的姐姐们也不可能如火箭少女们一般捆绑在一起成团出道,她们分属于不同的经纪公司,各自有着忙碌的演艺工作乃至比赛活动,因此“成团出道”这个原本属于该节目最核心的环节,却成为了最重要又最不重要的事儿,无论对于参与其中的女星,还是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

事实上,这种节目模式只适合于“素人”选秀。选手们参与节目,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奋力拼搏,以期争取到好名次,从而获得进入演艺圈的入场券。对观众而言,从第一期看到最后一期,看着这些“素人”选手们,从普通的陌生人到逐渐绽放光芒,最终到底是谁获得冠军?或者是哪几个人获得成团出道的机会?整体犹如观看一出悬念迭出的连续剧,只有到了最后一集,才知道结果是什么。这是此类节目的叙事线,即将悬念从第一期保持到最后一期。《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明日之子》等皆属于此类节目,李宇春、谭维维、周深、毛不易、火箭少女等,他们从无数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一场从“素人”到明星的蜕变,也构成了电视节目最具戏剧性的叙事。

但是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当节目的故事主体(参与者)从“素人”变成明星后,节目的叙事动力(悬念)和戏剧命运不复存在,节目也就失去了层层递进的可看性。加上网上早就流出来的淘汰名单,更是让选秀节目的悬念感化解为无。这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高开低走的原因。观众的兴趣和话题热度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集,大家只好奇新一季的节目都会有谁来参加,没有人会关心谁最后成团,也不知道她们成团之后要干什么。第一季节目结束后,主办方还搞了一个音乐旅行真人秀《姐姐的爱乐之团》,作为姐姐们成团后的作品,结果节目无聊至极,只能草草结束,于是第二季节目结束后,索性连后续作品都没有。所以,当观众发现一个号称以“成团出道”为目标的选秀节目,最后“成团出道”只是一个幌子的时候,对节目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学者尹鸿在《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一书中,把真人秀分为生存挑战型、情境体验型、表演选秀型、身份置换型、游戏比赛型等八种类型。从已播出的三季节目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表演选秀型,更像是一档身份置换加游戏比赛的明星真人秀。明星真人秀是目前国内电视综艺的最大宗类型,其节目模式就是让什么样的明星(主体)在什么样的地方(情境)干什么样的事儿(任务)。这些年,我们看到明星们在不同节目里开餐厅、开客栈、去国外旅行、去丛林冒险……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活儿,真人秀节目都已经让明星干过了。

而《乘风破浪的姐姐》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它最大的突破是将明星真人秀的主体细化为女明星,又将明星真人秀的任务创新出“成团出道”。于是,我们看到节目组给女星们分配不同的歌曲,让她们训练,然后在被打造成“船形”的舞台上表演——“乘风破浪”。因此,该节目的内容就由训练的纪实秀和舞台公演两部分组成,叙事的主线是淘汰和选拔。然而三季节目下来,我们看到节目纪实秀的部分过于同质化,基本上都是记录姐姐们训练的不易,显得单调无趣;而作为节目核心内容的舞台公演部分,又很难给观众带来惊艳之感。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秀”的部分如果不能令观众满意,那是致命的。姐姐们都很努力,但努力不等于专业。论专业度,《我是歌手》里歌手互拼歌艺、《舞蹈风暴》里舞者竞演舞技,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令人难忘的表演。但在“乘风破浪”的舞台上,因为专业的差异度问题,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女明星们(歌手、舞者、演员、主持人、运动员等)被召集到一起,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奉献一场唱跳俱佳的舞台秀,实在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是为什么本季“一公表演”会被观众吐槽的原因。于文文组的张俪和王紫璇从未接触过键盘和贝斯,还是在节目中完成了表演,勇气可嘉,但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乘风破浪的姐姐》标榜的就是这种敢于突破的勇气,用30岁为界标,希望延展出年龄焦虑、性别秩序、女性意识等严肃话题。但是今日看来,这不过是节目组狡黠之处,利用女性的各种焦虑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以追求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吃到“她综艺”的红利。当该节目的原班人马在去年又推出《披荆斩棘的哥哥》时,其之前建构的所谓女性叙事也就瞬间被解构掉。不知道到了第三季,节目改名为《乘风破浪》、删去“姐姐”二字,是否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说,抛开社会议题的部分,只从节目本身来看,《乘风破浪的姐姐》并不是一档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它声称让女明星成团出道,却又不可能完成该任务,失去了“真”;女明星们不是“素人”,她们无需再出道,“人”的部分也立不住;而唯一剩下的“秀”的部分,又因为同质化和欠缺专业度,很难留住口味愈发挑剔的观众。这些卓有名气的女明星,恰如《变形记》中身份互换的少年一般,被置换成普通的“素人”,来参加一档名为“女团选秀”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她们拿着不同的人设牌,粉墨登台、互相竞争,只为争夺最后出道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有人早早地被淘汰,有人经过“厮杀”留到了最后。而电视机和网络前的观众是真正的“幕后大佬”,他们手中的遥控器和鼠标,决定了选手乃至节目真正的兴衰与去留。

(作者黄钟军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