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 06:47:26 来源: 仔仔侃剧
作者:洛红尘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
(资料图片)
晚上睡不着,看了个姜文的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得不说,年轻时的宁静,真的是又纯又欲。当她突然绽出一个笑容,顿时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当她穿着时尚湿漉漉地从水里出来的样子,真的担得起男孩性启蒙时幻想的对象。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但事实上,姜文这部电影比西西里早上映了5年。
1991年,姜文从王朔手里拿到了小说《动物凶猛》,深有共鸣,决定把它拍成电影。
这是他第一次做导演,从立意到成片,费尽周折,直到1995年才在国内上映。
但,才华总是掩不住,金子总要发光。
凭借这部影片,姜文一鸣惊人,斩获诸多大奖。宁静与夏雨作为男女主角,也凭此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的一笔。
《时代》周刊更是高度赞誉: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19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姜文的确是个鬼才,他把一个男孩的成长展现得丝丝入扣,回忆与现实亦真亦幻,时代烙印交错闪现。
令男孩躁动的不仅是荷尔蒙,更是一个时代的疼痛。
如今隔了26年的光阴再看这部影片,依然为之震撼叫绝。
1、躁动的年代,无处安放的青春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在一个荒诞的年代,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无暇他顾,学校也近乎瘫痪。
某军区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们乐得没人管,终日游荡。
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整天打架、逃课、疯玩、找妞,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马小军瘦小懦弱,被伙伴们送了个雅号“马猴”。但骨子里却有种英雄主义,总是偷偷把父亲的军功章挂在自己身上,动不动拿着一把假枪突突突。
他还把父亲的安全套当气球玩,完了又觉得这气球怎么这么奇怪。因为“气球”被他扎破,后来还稀里糊涂漏出来一个弟弟。
后来马小军无师自通捣鼓出一把万能钥匙,能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人们上班、家中无人时,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
有一天,他溜进一户人家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女孩的照片。
照片上的女孩很美,笑容鲜艳明亮,就像一棵向日葵,在午后的光影里,投下大片令人头晕目眩的金色。
马小军瞬间呆住,心里的某扇门吱呀一声开了。
马小军从此变成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焦躁不安地期待着女孩的出现。
青春期男孩荷尔蒙的躁动,被姜文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
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带有隐喻的场景,比如高耸的烟囱、傻子骑的木棍,甚至马小军所痴迷的那把万能钥匙。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都属于显而易见的某种男性力量的象征。
当然,荷尔蒙并非全然和“性”有关,它也是一种力量。
酣畅淋漓的运动,专注地汲取知识,投入地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让荷尔蒙得以消解和平复,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更是能让人心灵升华。
但在那个年代,连正常的上课尚且不能,性教育更是极其匮乏,被视为洪水猛兽。思想禁锢,文化荒芜。人们一边出于本能想要探求,一边又因为环境而不得不压抑。
懵懂,怅然,迷惘,焦躁,追寻。
青春期的少年心事,像极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禁锢已久的精神世界,急切地在寻找出口。渴望打破,渴望释放,渴望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世界。
米兰这个角色,不同于一直以来常见的那些传统女性形象。那些女性,
要么是“瘦高白秀幼”式的苍白;要么是“娘道”的忍辱负重、苦大仇深,毫无自我;要么是“狐狸精”式的红颜祸水;要么是“女同志”式的性别模糊,僵硬刻板,毫无女性魅力可言。
米兰不同。
她是时尚的,健康明亮的,纯真又时尚,生动又鲜活,还带着一丝神秘,仿佛某种理想的精神文化的象征。
那不仅是少年马小军对异性的渴望,更是当时国人对于一种健康鲜活的精神世界的渴望吧。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兽,你要给它装
上笼子
照片上的女孩名叫对米兰,马小军痴迷于她的一切,后来还真的遇到了她,和她开始来往。
但在19岁的米兰看来,15岁的马小军幼稚逞强,根本还是个孩子,她只把他当弟弟。
她喜欢上高大帅气又时尚的刘忆苦,这让马小军很失落,内心的醋意翻江倒海。
他开始奚落、打击米兰,甚至有一天,他闯进米兰的房间,试图侵犯米兰。
我们知道,《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改编于王朔的小说,原著名叫《动物凶猛》。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异的标题?
王朔在书中写到:
“在我年少时代,我的感情并不像标有刻度的止咳糖浆瓶子那样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缝隙间不容发。这也类同于猛兽,只有关在笼子里是安全的可供观赏,一旦放出,顷刻便对一切生命产生威胁。”
电影中有个情节,小伙伴被人欺负,刘忆苦、马小军他们一帮人气势汹汹杀过为他报仇。
对方一伙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有一个少年落了单,被刘忆苦他们逼到墙角。
平时瘦弱怂包的马小军,竟然很意外地变得胆大,冲到前边,拿着板砖一下一下猛拍对方的头。
对方鲜血直流,昏死过去,而马小军仿佛成了英雄,在伙伴们心中瞬间高大起来。
这一幕触目惊心,作为一个母亲,我看了真的很心痛。
为被打的少年,也为马小军。
没错,“动物凶猛”。
马小军那一刻的英雄主义,只不过是希望得到小团体的认可。但从教育的角度,如此惨烈的画面,我们又该如何反思呢。
性,攻击,这些都像人内心深处的猛兽,属于人的本能。
要想猛兽不随便跑出来酿成悲剧,得有“笼子”。
社会规则、道德、法律;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正向引导,这些都是隐形的笼子。
本能有所制约,“本我”“超我”协调,人才能健康成长。
但是很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个笼子是缺失的,或者说是破损的。
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马小军冲进米兰房中试图侵犯他。
姜文的电影大部分内容忠实于原著,但在这一关键情节上做了完全不同的改动。
原著里,马小军得逞了。
然后王朔笔锋一转,说其实这些都是“我”(马小军)幻想出来的。米兰也根本不是“我”先认识的,是朋友带她见了我们一两面,“我”和她自始至终没说过几句话。
“也许那个夏天什么事也没发生。我看到了一个少女,产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想象。我在这里死去活来,她在那厢一无所知。后来她循着自己轨迹消失了,我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关于米兰的一切种种,不过是马小军的幻想。因为对朋友的女友产生了懵懂的好感,他就在脑海中发展出80集电视连续剧,最后还不过瘾,干脆在想象中把她侵犯了。
而在电影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马小军,米兰先是很惊讶,奋力挣扎,随后一翻身骑在马小军身上,左右开弓给了他几个大嘴巴。
没错,米兰身材时尚,长得很壮实,两人第一次见面,米兰就挑衅地问他:你打得过我吗。
马小军还真打不过她。
两人滚做一团,米兰不仅左右开弓给了马小军几个大嘴巴,还干脆反客为主,把马小军压在身下,去脱他衣服。马小军反倒怂了,他在一阵哀嚎中挣扎下床,狼狈逃脱。
他到底只是个半大孩子。
米兰挑衅地看着他:你觉得这样有劲吗?
马小军倔强地喊:有劲!
然后眼神空洞,一脸迷惘地骑车离开……他也不明白,为何最后变成了这样。
王朔的写法更真实、更凛冽、甚至更残酷。虽然他说这只是马小军幻想中的一个画面,但是你知道,在当时那样的环境,这些画面很可能是真的。
而姜文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悲悯了很多。
他不愿让一个男孩的成长,去通过牺牲一个女性去实现。他对人性还是充满了信心,毕竟在他的镜头下,马小军只是假装“坏”,而不是真的坏。
他只是虚张声势,想成长,又害怕成长。
而米兰作为一种美好和生机的象征,在姜文的心中也始终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她并非一个弱者和被同情的形象。甚至某种程度来说,米兰才是一个引领者。
若论尊重和欣赏女性,姜文才是先锋啊。
3、再见,青春
影片的最后,马小军穿着米兰送他的那条红色内裤,一步一步,登上游泳馆的跳水台,然后纵身一跃。
他在水中,恍惚看到刘忆苦、米兰、大蚂蚁、等人坐在池边,笑着对他伸出手。
他鼓起勇气想要靠近,却被他们无情地踹到水里。
是的,因为试图侵犯米兰,他被大家嫌弃了。
他在米兰心中形象坍塌,曾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朋友们,也集体孤立了他。
接下来他一次次游向池边的伙伴们,却一次次被踹回水里。
最后,伙伴们全都不见了,游泳馆寂静无声,马小军一个人孤单地、绝望地漂在水面上,万念俱灰,如同死去。
是的,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从前的他已经死了。
他的青春,绝望地、永远地结束了。
再见,青春。
再见,少年时代的一切。
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
失去你童年时最爱的那个布娃娃,失去少年的伙伴,失去青春岁月里那个心爱的姑娘,甚至有一天,你还将失去你的父母。
贾樟柯《山河故人》里说:
每个人都只是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是的。理解别人的不易,理解人生的波折,开始有同理心,你就在成长。
多年以后的北京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小军和刘忆苦他们开着豪车走在长安街。恍惚间,又看到了以前军区大院的那个傻子,依然执着地骑着他的木棍。
马小军他们像从前一样,学着苏联电影里的样子,对傻子喊:“古伦木!”
傻子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回以“欧巴”,而是响亮地来了一句:“傻B!”
全剧终。
一句响亮的“傻B”仿佛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不知道在嘲笑谁,更像一曲青春的挽歌,告诉你逝者已逝,永不可追。
昔日的懵懂少年已经成长为现实中平庸乏味中年,而回忆中的绚丽多彩和现实中的黑白画面,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回忆总是带了柔光,也许姜文满怀温情回忆的,无关时代,而是那个时代里的自己,是那永不再来的青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生命中人来人往都是缘,珍惜当下的一切,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