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8:44:22 来源: 腾讯网
内娱,摆烂摆出新高度了。
看看这几天的热搜。
【资料图】
刷屏的是号称「演员专业艺训励志真人秀」的《无限超越班》。
2022年都快过去了,还在炒港剧港片的冷饭。
出圈片段,不靠演技,靠艺人装疯卖傻。
热搜前四名,赵樱子一个人就承包了三条。
再看看院线。
上映电影寥寥,还充斥着各种奇葩烂片。
年度最高分国产片,则早已隐入尘烟。
但,越是这样的时刻,越要记录、表达。
直面一地鸡毛的现状,才能清晰看清来路。
鱼叔整理了七个关键词,串联一整年的「吃瓜」记忆。
希望它可以是一把刻度尺,衡量一年来的盈余亏缺、光荣与羞耻。
NO.1 「文艺复兴」
内娱摆烂之年,怀旧成了常态。
今年,不少古早艺人翻红。
斯琴高娃的「羊胎素」、海清的「你是我的神」成热梗。
王心凌凭一首《爱你》,扛起全网热度。
过气男团「0713」,拍出了内娱最高分综艺。
国产老剧老片也被重刷。
《甄嬛传》热度只增不减,是二创up主取之不竭的选题库;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230亿的播放量拿下2022年网播量冠军;
《我的团长我的团》《爱情宝典》,电影《1942》等因各种契机翻红……
这不只是老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更是别无他法的无奈。
没有优质的作品出现,才会倒逼观众重刷老剧。
很多剧方也看到风头,借机翻拍,消费情怀。
就像个人的摆烂,被看作呼救的信号。
内娱的摆烂,同样也是警醒。
坐吃山空难长久。
「文艺复兴」的同义词,或许是「文艺已死」。
NO.2 「体制内男友」
前两年,以刘昊然为代表的「体制内男友」人设十分吃香。
谁能想到,一转眼,风评就急转直下。
7月,易烊千玺、罗一舟、胡先煦的名字出现在国家话剧院拟聘名单中,遭全网质疑。
即使国家话剧院紧接着就回应「尚处公示阶段,并非已录取」,也未能平息争议。
真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是一篇评论文章。
文中不仅否定了质疑的合理性,还反将矛头对准提出质疑的普通人。
用「小镇做题家」这一原本是自我解嘲的词,讥讽普通人对编制的执着。
引发争议的评论文章
殊不知,考编风波的真正争议点,是明星是否利用特权挤压普通人的就业空间。
凭能力取得编制无可厚非,但令人在意的是选拔方式的公平与否。
事情发酵到最后,国家话剧院发表澄清说明合乎程序和要求,易烊千玺也放弃了入职。
但民愤仍未平息。
这与其他明星塌房事件有所不同。
并非是针对个人的吃瓜消遣。
而是普通人对机会、规则公平的诉求表达。
自「208万」天价片酬事件后,大众对明星的态度已有质变。
明星特权,不再意味着光环,而是潜伏在各种乱象之下的深水炸弹。
NO.3 「华人女星海外崛起」
今年是华人女性大放异彩的一年。
前有杨紫琼,从影40年,凭《瞬息全宇宙》再登演艺巅峰。
她饰演的中年妇女,在一地鸡毛的现实中意外踏入了混乱的多元宇宙。
重塑了濒临崩溃的自我认知和母女关系。
以细腻的文戏、酣畅的打戏征服了业内外观众。
刚刚提名被视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影后。
后有汤唯,凭借《分手的决心》在戛纳惊艳亮相。
她饰演的弑夫的蛇蝎美人,将自身的独特魅力融于潮湿凄美的犯罪爱情故事中。
勇夺韩国百想奖、青龙奖两大重量级影后奖杯。
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杀疯了」。
她们的厚积薄发,也给了内娱一记耳光。
相比走出国门的中年女演员,有开阔的戏路和可期的前程。
国内的女演员却面临着上了年纪就无戏可拍的窘境。
古偶、甜宠霸屏的影视环境中,中年女演员完全被边缘化。
要么演工具人「妈妈」,要么因为「没有少女感」引发群嘲。
近年刮起的「大女主」「姐弟恋」风,依然是对女性话题的肤浅消费。
披着职场中年女性的皮,本质上还是傻白甜的偶像剧。
成熟女演员被磨皮磨到失真的脸庞,正揭示了她们尴尬处境。
今年国剧《摇滚狂花》《风吹半夏》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它们所引发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中年女性演员的可塑性,以及观众对角色真正的期待。
但愿新的一年,不只是看到华人女演员在海外大放异彩。
NO.4 「隐入尘烟」
《隐入尘烟》,无疑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经二创传播持续走红,创造了票房奇迹,也引发了种种讨论。
但没想到,片名却成了对自身的预言。
猝不及防遭遇全面下架。
随后人们发现,消失的何止一部《隐入尘烟》。
不少电影都悄无声息隐入尘烟。
导演田壮壮提到自己的电影《鸟鸣嘤嘤》,两年前已经杀青,却迟迟无法上映。
王晶导演、贾樟柯监制的《不止不休》;陈冲执导的《英格力士》;张艺谋的《坚如磐石》;乌尔善筹备多年的《封神三部曲》;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今年国庆临时撤档的《深海》……
上映时间都是未知。
电影消失的结果,除了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力空耗外。
电影市场也势必因各方束缚失去生机和活力。
更多创作者的表达热情被浇熄,作品也必然会走向单一化和同质化。
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中国电影的隐入尘烟。
而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NO.5 「消失的引进片」
上半年,国内院线长达三个月没有引进片上映。
《壮志凌云2》《雷神4》《黑豹2》《黑亚当》等好莱坞多部商业大片与内地市场失之交臂。
迪士尼CEO谈及漫威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时表示:
「即使没有中国,也不阻碍我们的成功。」
联系语境可以看出,他是在陈述漫威电影在中国难以上映,但同时依然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这一事实。
并没有放弃中国市场的明确打算,更像是在给自己的股东兜底。
断章取义的热搜,引起很多网友抵制,要「迪士尼滚出中国」。
但回过头来想想,抵制迪士尼、封杀好莱坞大片,真的能让国产电影变得更好吗?
惨淡的电影市场已经回答了这一问题。
以至于,《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等口碑一般的外国电影,都成了国内影院的救命稻草。
《阿凡达2》更是喂养了无数嗷嗷待哺的影院,被不少人看作年度救市之作。
自然,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依赖引进片。
但在疫情当前,很多国产片迟迟难以定档的情况下,院线的回暖依然离不开引进片的加持。
又何况各国电影发展,都离不开与全球电影的碰撞、交流、竞争。
当整个电影市场先活络起来后,国产片与引进片分庭抗礼的盛况,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
NO.6 「极限定档」
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极限定档也成了电影业的新常态。
出于疫情、技术等原因,今年许多热门影片都是临时定档的。
《独行月球》《断•桥》上映前10天才定档。
《小黄人大眼萌》是11天。
《明日战记》也不过才两周。
最夸张的是《新神榜:杨戬》,从定档到上映,只留下4天的宣发时间。
相比之前院线电影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官宣档期。
极限定档一方面打破了正常的宣发流程,给从业者带来了各种困难。
影院排映也变得手忙脚乱。
来源:《国际金融报》文章《“极限定档”:当一部电影只有四天预售期》
另一方面,对观众来说,营销不到位,也难以激起群体的观影意愿。
势必会对票房造成直接影响。
今年像《隐入尘烟》《明日战记》等不少电影都依赖于短视频的二次宣传。
很多电影为争取更多票房,都延长上映时间。
随着环境变化,生活回归按部就班的状态。
但愿电影市场也能很快调整过来,每一部电影都可以更从容地和我们见面。
NO.7 「中国电影,全部玩完」
年底,有人将这句话印在帆布包上。
反叛、戏谑,却一针见血,很快就成了热梗迅速走红。
它嘲讽的是偃旗息鼓的内地电影市场。
大批影院关闭。
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国庆档结束后,10月内地院线仅有1部电影上映,11月上映了16部电影,总票房只有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总票房少了12亿多。
还出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怪现象。
《春水繁星》首日综合票房112元,观众3人;《林深时见麓》首日综合票房75元,观众2人。
后者更是被官方辟谣,实际上只有56元。
一部原定档于11月11日上映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喜悦的夏天》。
因抠图风海报和学生水准的预告,遭业内外人士群嘲,随即被紧急撤档。
同时,它嘲讽的更是对此不以为耻,推聋装哑的态度。
35届金鸡奖上,《长津湖》打败《爱情神话》《狙击手》《人生大事》,获最佳影片。
杜江、周冬雨发言「这十年,是我们中国电影的好时代」「这里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喊「电影玩完」,从来不是恶意唱衰。
恰恰是因为太过关切中国电影,才会恨铁不成钢。
如果有可能,谁不愿意这句口号就停留在2022年。
虽然回首看去,这一年称得上魔幻。
太多难以言说的遗憾和不甘。
但,劲草常与疾风伴。
所有困境也都引向了新的期盼。
新的一年,希望所有失望和惋叹,都有终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