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快报

《黑镜6》为什么彻底变味?_环球短讯

2023-07-06 05:41:56 来源: 腾讯娱乐

探索个人与群体的社会传播关系,是《黑镜》从策划阶段便确定的调性;通过科技的极端切口,或将人们从未曾意识到的隐形恶行淋漓撕开,或在新的时代能力中诱发那些不曾被直视过的深渊,或是呈现人性负面被新的“放大器”所聚集出的恐怖力量,重重席卷每个人,这正是观众认为《黑镜》无可取代的核心所在。

而新一季的故事大量缺乏真正的“普遍性”深意,其暗黑偏颇于边缘个体的阴暗表达,断掉了对群体性幽暗的触达与连接——这样的恐惧就不再是《黑镜》式恐惧。

作者:梁湘‍‍‍‍‍‍‍‍‍‍‍‍‍‍‍‍‍‍‍‍‍‍‍‍‍‍‍‍‍‍‍‍‍


(资料图)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狼人?恶魔?世界末日?《黑镜6》阔别四年回归,观众们发现,彻底变味了。

2011年,《黑镜》第一季开播即巅峰,以短小精悍的单元剧模式,打开了大众视野。剧集在对近未来公众生活变化的遥望中内窥人性,恐惧、自私、贪欲、懦弱等等人性的普世幽暗面,在种种极端现代科技情境中,以一种脑洞大开的荒诞手法呈现,其中的深度,在一镜之隔中令人细思极恐。

被封为神作后,前四季《黑镜》共获79项艾美奖提名,其中21项获奖。在国内,前三季的《黑镜》豆瓣评分分别为9.4/9.2/9.0,而到第四、五季开始有所下滑。

观众对主创后劲不足的诟病与仍然怀抱期待的呼声叠加在一起,为《黑镜6》提前积聚了关注度。第一集《琼糟透了》上线后似有神作回归的苗头,但随着第二集的更新,《黑镜6》口碑过山车般跌落:科幻性几乎消失殆尽,奇幻元素离奇乱入,对人性的揭示边缘而粗暴,观众难以代入或震动。客观来讲,如果这是一部常规剧集,那么它的制作水准依旧在线,但对于很多忠实观众来说:这已经不是之前的《黑镜》了。

到底是基于怎样的思忖,主创才会以四年的时间交付这样一部几近推翻过往理念的作品?探讨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局限于《黑镜》本身,而是在于相关类型题材的迷局。

“预见”与“人性”,缺了哪种力量?‍‍‍‍‍‍‍‍‍‍‍‍‍‍‍‍‍

《黑镜》应该是什么?

黑镜的概念起源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官方定论。单从名称看,手机、电视、电脑、摄像机,都有一块黑镜。这种“黑”具有引申意义,隐喻着科技、媒体对人性的昭显与黑化。而“镜”这个字眼更直白:当我们看向镜子时,首先看到的,都是自己。这种双向的凝视,带来了一种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当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人类价值观的把控能力和范畴时,身在其中的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作为《黑镜》系列的唯一编剧,查理·布鲁克在大学主修的专业是媒体研究,成为编剧之前,他的日常工作是撰写科技和媒体专栏——这成了《黑镜》诞生的绝佳土壤。作为资深媒体人,查理·布鲁克对于科技进步与大众传播,有相当敏锐的洞察:灵肉分离后,恋人在虚拟世界出轨,算不算背叛?在打分制社会,人类会更美好,还是更畸变?芯片时代,24小时监控孩子,主动屏蔽掉“负面信息”,是否真的对他的成长有利?

这些故事,原本是一部近未来的科幻寓言,但随着时代的快进,2011年的设想一步步应验于大众生活之中,它快速变成了精准的预言。这种超前性确实加深了《黑镜》曾经的伟大,让粉丝崇拜,给市场刺激;但拔高的期待,却与此后片方及主创的几度变更、创作的瓶颈夹杂在一起,造成了《黑镜》后期的滑铁卢。

在《黑镜5》口碑几近跌入谷底后,《黑镜6》的第一集将流媒体、大数据小偷、霸王协议、AI创作等等时下热门科技话题一网打尽,紧跟AIGC潮流,创作了一个荒诞与警示并存的故事,甚至还完成了一场绝妙的自黑。这一集正逢好莱坞编剧罢工事件,工作室启用AI写剧本的传闻沸沸扬扬,于是与当下的强呼应让它颇具热度;但其中的暗逻辑却令人担忧:《黑镜6》还具有预言能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二集《亨利湖》是部探索旧案的纯悬疑故事;第三集《海之彼端》稍回归了些“正统味”,宇航员利用意识上传在地球与太空舱里意识穿梭,但更有热门元素排列组合之感;第四集《梅齐·黛》中的偷拍狗仔竟然遭遇了女明星变狼人的离奇事件;第五集《恶魔79》中,恶魔现世,告知女主,如果不杀掉三个人,世界就会毁灭。

对于抱着翻开预言之书的心态观看《黑镜6》的观众们,这面镜子中呈现的,要么是老生常谈的旧闻,要么是只争眼球的离奇。

进一步来说,预言力毕竟只是外显,真正能触动观众的还是其曲折幽暗的人性价值观。观看《黑镜》前几季时,科技性外壳之下,冷峻而普世的是非抉择,才是镜子最让人细思极恐的那一面黑。而丢失超前与预言标签的同时,《黑镜6》对人心的拿捏少了主题支撑,变成了泛泛而谈。尤其是第五集《恶魔79》中的电车难题,是杀死三个人还是引发末日毁灭所有人,稍微的挣扎质疑过后,这个命题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主角剩下所面临的不过是如何安全地脏掉自己的手,而不是权衡与破局,基本没有挣扎的痛苦,反而心安理得起来。

失去了深度困境,也就失去了批判。人性的迂回反转在《黑镜6》中变得直给起来——更边缘、更黑暗、更粗暴。以第三集的故事为典型,在星际飞船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可以通过意识上传,“附身”到自己在地球的仿生人身上陪伴家人。为了安慰惨遭厄运全家灭门的宇航员同事,另一个宇航员同意借出自己的地球身体,让这名可怜的同事附身,再次感受下地球的风土人情。什么东西可以借,什么东西不能借,稍通人性的观众都心知肚明;于是,鸠占鹊巢的夺舍故事意料之内地上演,尽管最终的暴力与血污仍然令人瞠目,但这种极端状态并不能引发什么深层次的挣扎与共鸣,除了对人性至暗的颤栗,灵魂深处其实没有别样的涟漪。

再回到早期的《黑镜》,石破天惊的第一季中,在道德舆论与网络效应的合围下,首相被迫在全球直播面前以惨烈的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旁观这场聚众恶行的“日常性”,感受这份恶果的“恐怖性”,无力于其中的“无解”,这些复杂感受是可以刺痛几乎所有观众的。又譬如第二季中《白熊正义公园》对“正义”一词的辩证探索:对恶的审判的无度,是否也是恶的一部分?这种哲学思考则是自古有之,而在《黑镜》的故事下,以新的时代、新的形式具现。

探索个人与群体的社会传播关系,是《黑镜》从策划阶段便确定的调性。通过科幻的极端切口,它们或将人们从不曾意识到的隐形恶行淋漓撕开,或在新的时代能力中诱发那些不曾被直视过的深渊,或是呈现人性负面被新的时代能力所聚集放大的恐怖力量,能重重席卷每个人。这正是《黑镜》系列所探讨,也是观众认为《黑镜》无可取代的核心所在。而新一季的故事大量缺乏了真正的普世震动,其暗黑偏颇于边缘个体的阴暗表达,断掉了对群体性幽暗的触达与连接——这样的恐惧就不再是《黑镜》式恐惧。

身份定位,无奈中的动摇与模糊‍

对比《黑镜》系列中的迭代变更,尝试丢掉科幻标签的《黑镜6》似乎准备更换赛道,重新打造IP。

站在IP的角度,以项目产品的形式分析《黑镜》,这个系列最初是查理·布鲁克的个人创意。擅长短剧本构思的查理·布鲁克将AI、科技和社交媒体作为短剧提案,用“如果某些时刻真的来了,我们会怎么样”的危机意识,挖掘恐惧,“做一个围着篝火讲故事的人,讲述一些让人无法安心的故事,让人感到世界的怪异”。

最怪异的恐惧,就是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看似遥远,似乎时刻又会洞穿胸膛——在这点上,《黑镜》显然是成功了。作为独立实验性的英剧,《黑镜》一经推出,就创下多种收视奇迹,但制作费用的昂贵,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高级的特效与质感都是拿钱砸的。荣誉与风险并存,观众看不到资本背后的权衡与犹豫。

事实上,第二季续拍后,比起第一季的爆火,收视就已不稳定。英国电视四台希望《黑镜》放弃单元剧模式,变成合拍剧——缘由仍然是预算。沟通失败后,《黑镜》第三季难产,网飞取得版权。而这也意味着,《黑镜》系列要由英剧变为美剧走向国际化。

或许英剧美剧的制作思维差异,导致了《黑镜》的调性变化。英剧对作品的创作周期长,前期筹备、剧本打磨等等,成本都要高出市场均态。英剧演员对表演的呈现要求极高,尤其对文本台词极为细腻苛刻。这种条件下,老牌剧集有忠实观众积累,成本尚可控,但是新生剧集则经不起这种长期延续。变为美剧后,《黑镜》从以往的五个月一集的拍摄周期变成了三个月一集,不少来自好莱坞的导演明星也参与其中。剧集的主题变得更具噱头,原本克制幽深的黑色幽默底色,也开始直给奔放起来。

最核心的是,《黑镜》开始着手抛下“科幻”标签。主创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把这部剧解读为让人们警惕科技的发展,就像《惊魂记》讲的是银器有多危险一样可笑。”尽管编剧查理·布鲁克本人再三强调说,《黑镜》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现代讽刺寓言,但主创的声明并不能抹去市场的呼声,因为一部作品自从诞生那天起就不属于作者一个人,而是由所有人共同评判。

为了与科幻“划清界限”,网飞甚至以“小黑镜”为宣传案,推出了《我们今后的故事》,采取《黑镜》的剧情模式,聚焦科幻题材,以此作为科幻版《黑镜》的赛道分渠。

这种看似自砸招牌式的举动,站在创作角度,其实是难以规避的饮鸩止渴。年代更替,现实中的科技突飞猛进,编剧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却近乎山穷水尽。再神的科幻剧,如果跑不赢时代与观众的成长,也只能落得江郎才尽的嗟叹结局。当科幻作品丧失了预言性,科幻这个词本身就要大打折扣。而缺乏洞见、惊艳感不再后,故事上用力过猛的戏剧缺点也就跟着暴露无遗。

但即便尝试丢掉科幻标签,《黑镜》在创作上的处理也尽显疲态。《黑镜6》的几组故事,看起来像《9号秘事》《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甚至《美国恐怖故事》的联名,只剩下炫技与并不惊喜的猎奇。讽刺的是,列出的这几个例子,也随着新一季的上映无一例外地口碑下滑。

也许,《黑镜》这个模式的功效基本耗尽,一个模式如果不主张变革,必然会走向尽头;尽管变化后可能会有观众质疑丢了初心,但他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生机路径。黑镜到底是"黑"重要,还是"镜"重要,到底是对人性深度洞悉、更深层次地挖掘,还是为近未来生活找到更绝妙的预见想象,其实真正抓好了任一点,都不至于让观众惋惜。《黑镜》不是任一作品的随意替代品,这也是这个IP这么多年经久不衰的核心。遥望未来内窥人性时,也别丢了自己,让《黑镜》只成为《黑镜》或许依然是最好的破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