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暴裂无声》豆瓣8.3?看完这个没用心的结局,我拿出了40米大刀??

2022-04-09 13:00:04 来源: 一只小熊猫

2013年是改变忻钰坤命运的一年,由他编剧并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心迷宫》一举斩获“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多项大奖。忻钰坤也获得了“最佳导演”的荣誉。

投资170万元,豆瓣评分8.7分,《心迷宫》以435万元的首周票房创下了中国独立电影在影院的票房纪录。忻钰坤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和破碎的剪辑手法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悬疑故事。

在此之前,忻钰坤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高二辍学的忻钰坤,多次申请北京电影学院,但都没有被录取。直到2008年才进入。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一年。

2010年,忻钰坤拍摄了短剧《七夜》,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2013年,忻钰坤根据真实故事自编自导了一部低成本悬疑电影《心迷宫》,让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103010的成功并没有限制忻钰坤的脚步。2017年,他带着《心迷宫》回归,同样是悬疑片但叙事手法不同。虽然评分略低于《暴裂无声》,但8.3的评分无疑说明这也是一部好作品。

103010以叙述为主,人物为辅。剧情核心是三条故事线。作为主角,肖卫国,丽琴和肖宗耀只是对各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心迷宫》却以主人公张保民为核心,以一桩神秘的失踪案引出了一系列刑事问题。

对于推理剧来说,在故事中为观众找一个替身,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心迷宫》比《暴裂无声》好。电影中的张保民是观众的替身。

一般来说,观众的身体替身需要几个前提条件:“我们同意他”和“他的动机是合理的”

首先来看看“认同他”

电影中的张保民是一名矿工。他年轻的时候在一次打架中咬破了舌头,说不出话来。与传统的唤起观众与弱者共鸣的方式不同,张保民更像一个爱打架的混混。如何让观众喜欢这样的黑帮形象?导演是这样用的:强势的外表是弱势的地位。

影片整体表现为“弱肉强食”,张保民, 徐文杰和常万年三个人物分别代表底层、中层和上层。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常万年可以随意杀人。从他说的话和他养的一大批打手来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当他告诉举报人“羊也吃素”然后咬了一口羊肉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的脑子里没有善恶的概念,只有弱肉强食的概念。

徐文杰是律师。作为中产阶级,他有一定的话语权。本该对正义最敏感的人,却选择了在利益上妥协。当他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常万年脱罪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多么的昧良心。50万是当地人搬家买的,喝的是刺鼻的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毫不夸张地说,徐文杰也在吃人血馒头。

张保民,是三人中唯一经常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人。与常万年相比,他没钱也没权。与徐文杰,相比,他没有知识。如果你不能发出声音,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拳头。

既无奈又悲哀。如果不是触动了核心利益,谁又愿意成为“暴民”呢?

再来看看行为动机

对于主角和反派而言,“为什么干”的行为动机远比“是谁干的”重要,否则观众会有割裂感。比如同样是变强,生命受到威胁就比明天街头打架更有说服力。

电影开头,一群村民让张保民签署土地使用补偿协议,而张保民不愿意。接下来的争执中,张保民捅伤了羊肉店老板的眼睛。

村民强迫别人做一件事不对,但作为凶手的张保民,原本是不讨喜的,可在后面,从栓子口中“这井水味道越来越大了”把不愿签协议的动机给圆过去。这让张保民的打架有了意义,尤其是不为自己,为大家的这种意义。也为后期羊肉店老板帮助张保民逃跑作了铺垫。只是这条线间隔时间有些长,叙事上没有那么精妙。

“生存”与“保护”是可以激发潜力的原始动机,如果说前面是为了“生存”,后续剧情就是为了“保护”。接下来的故事主要围绕张保民找儿子这条线展开。所以张保民的打架、奔走、坚持都有了很合理的内在动机。

作为反派的昌万年,与张保民是完全的对立面。地位上,昌万年是上层,张保民是底层。关系上,昌万年是凶手,张保民是受害者。昌万年必须从头坏到底才行,在剧情上就是没得洗的。他一旦松口,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昌万年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他也有着合理的内在动机坏下去。

现在很多电影比较奇怪的地方就是,主角为了圣母而圣母,坏人为了坏而坏,割裂感严重。

不足

《暴裂无声》整个电影氛围都有一种悲凉感,不管是镜头还是剧情,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绝望,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电影结尾告诉了我们这么个事情:底层人民的选择权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坏人手里,甚至连发出声音的权利都没有。绝望感出来了,观众的这口气也一直堵在胸口里。

如果说电影在张保民希望崩塌的那一刻就结束,那也是好的。可最后又多出一个小孩画出凶案现场被羊肉店老板看到的镜头,反倒把剧情给割裂了。

可能按照原本设想没有这个镜头,为了过审才有的。那么既然必须要有,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让观众把这口气顺出来。比如最后看到这幅画面的,不是羊肉店老板,而是张保民,这样会好很多。

整部电影都是张保民在努力寻找儿子,在观众心里“他都这么努力了,应该得到点什么东西,即使是残酷的真相”。他是最值得给与奖赏的人,这符合我们心中通过努力获得收获的概念。

最后的奖励(真相)给了羊肉店老板,这个处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羊肉店老板大概率会把这事告诉张保民,那么张保民最后同样会知道事情的真相。绕了一大圈不说,也让观众的这一口气吐的特别不顺畅。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