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 07:38:00 来源: 墨娱乐
《风起陇西》播出后收视率不太理想,但话题度颇高。
收视率不好的原因有多方面,前期剧情紧凑、填充度高、人物出场密集、情节烧脑……看起来都是优点但可能会劝退一些观众。
简单一句概括,这就是一部古代版的无间道,而且是用电影镜头拍摄的,运镜堪称完美。更适合在大荧幕上观看。
此篇不谈剧情,只说演员。
这部剧没有谁是主角,每个人的表现单独拎出来都是独立的精彩。
陈坤,饰演潜伏在曹魏的高级密谍陈恭,代号“白帝”。
白宇,饰演蜀汉“反间谍专家”荀诩,负责调查白帝是否叛变。
还有饰演冯膺的聂远,饰演糜冲的王骁等等……一个个都是满脸沧桑,大开大合的气度,三国人物群像呼之欲出。
我注意到,白宇这个90后演员逐渐“叔系”了。与剧中的陈坤、聂远等人都像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气质表现得足够成熟。
此前在热剧《乔家的儿女》中,他扮演乔家老大乔一成,沉稳可靠,浑身都透着一股安全感。
在《风起陇西》里,白宇扮演一个受到上司器重的细作,在妆容造型上也都往沉稳上靠了。很符合角色。
在第一集就有了惊艳表现——被溺水受刑的那一幕。
拉出水时,极度缺氧带出的气音,仿佛真的被按在水里憋了好几分钟濒临死亡的状态,令观众感到窒息。
他只有32岁,看样子已经在影视形象上提前步入叔圈了。倒也是个好事,完全没有小鲜肉转型的烦恼。
陈坤在同年龄段演员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论颜值和身材,他是同龄人中保持得最好的。也曾有过不少拿得出手的经典角色,“厂花”美名流传至今。
回顾他以往所饰演过的角色,你会发现他是邪魅狷狂、贵气优雅都可演,总之是个正派、反派都能上的多戏路演员。
观众说他是“长得好看的人里面演技最好的”。
照理说,他应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实力演员,但近年来出圈的角色几乎没有,坊间逐渐有了陈坤扛不住剧的说法。
而《风起陇西》收视率偏低,便有人把这口锅顺理成章地扣在了陈坤的头上。
我都替他觉得冤。
就目前播出的几集来看,陈恭的多面性被陈坤演得已算传神,面对曹魏方的世故圆滑,面对蜀汉方的坚毅沉着,过渡得很自然。何况这还是个群像戏,并非陈恭一人的主场。
聂远这几年国民度极高,前不久结束的《亲爱的小孩》,他演了一个大冤种“谢天华”。
为了角色,舍得把头发剃得跟狗啃的一样难看。
哪有《延禧攻略》中大猪蹄子的一丁点派头……
最惊艳的,则是最后大结局中的那场哭戏,真正震撼到我了,没想到一个大男人可以哭得像孩子一样委屈,抽泣得气都喘不上来。
见此情景谁不陪着一起落泪,共情能力堪称一流。
《风起陇西》里聂远演了一个心狠手辣不苟言笑的角色——冯膺
让荀诩受溺水之刑以及给他下毒,都是他的主意。派荀诩调查陈恭,实则是存了体恤陈恭的心思。换个人去调查,陈恭恐怕难以活着回来。
通俗一点来讲,他就是蜀汉间谍组织的小头领,既要调查出组织里的内鬼,又要防止误伤自己的下属。
这个角色的表面气质多少有点阴鸷,跟上一部戏里的谢天华完全相反。但是一点都不会出戏,聂远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剧抛脸”。
王骁说起来还是个星二代,家里人不希望他学演戏,所以他的专业是三维动画设计。
可骨子里对演员的梦想始终无法磨灭,最后他还是一头扎进了演艺圈。
演配角一时爽,一直演一直爽。
磨练这么多年,凭着几个出圈的配角自己闯出了名堂。可能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司命。
就在《风起陇西》这部剧里,还有不少观众一看到他出场,就说司命也来了。
司命饰演的司马糜冲,一看就是个不好惹的主。
他怀疑陈恭的曹魏主簿身份,一直在暗中调查,但频频被郭刚阻挠。
戏份不多,但有张力。还是和他之前饰演的各种配角一样,用有限的戏份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
很意外,这部剧里与角色最不贴脸的居然是李光洁。
谋士的感觉少了,莽夫的感觉多了。和我们在往昔影视剧中看到的诸葛亮有点出入。
有历史背景的古装剧,只要把几个重量人物刻画好了,就成功了一半,尤其是三国题材。
也正是因为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太多太多,有珠玉在前,后面就会越来越难贴脸。因为人们记住的就是那几个经典的扮相。
李光洁本身的演绎是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的自身气质有点限制。
要不是拿起了那把标志性的扇子,我真没认出来他演的是孔明……
私以为,俞灏明比他更适合扮演诸葛亮,而李光洁,应该穿上盔甲上战场。他这武将的模样不上战场威慑敌人太可惜了。
关于《风起陇西》这部剧,我在网上看到了十分有趣的论调——有人说看此剧需要门槛。
影视作品本就是面向观众的,设置门槛是怕剧太火了吗?
《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拍成的电视剧也没见得有门槛吧。
只能说看剧分“受众群体”。
《风起陇西》虽然是喜闻乐见的三国背景,但取的是谍战题材,这属于非常少见的一种类型。年代剧和现代剧拍谍战戏很常见,古代版的谍战?这就把受众的范围缩小了一大圈。
喜欢看谍战的,不一定会喜欢三国的复杂背景,有些人连剧中有几个势力都没分清楚;
喜欢看三国题材的,不一定喜欢看这种小范围的谍战戏。他们可能更喜欢看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权谋争夺的历史进程。
受众群体缩小了,收视率自然就上不去。
众所周知,收视率并不完全代表剧的质量。
《风起陇西》的制作很考究,是路阳一贯的风格,看这部剧时,颇有在大银幕看《绣春刀》的感觉。
光影质感:烛光就是烛光,火光就是火光,没有添加多余的补光。 背景质感:蜀地潮湿,就有了绵绵细雨,林间飘动的雾气。曹魏干燥,风土人情就与蜀地截然不同。 人物塑造:棉麻着装,简洁质朴。原声台词,实力演绎。 镜头语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适当留白,彰显中国古典美学。为了避免观众漏掉细节认不全人物而感到懵逼,每一集还让常远来一段“单口相声”,用大白话概括刚刚发生过的故事情节。
剧组也是太难了。
我并不认可“看不懂是文化水平不行”这种论调,向来都是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观看,而不是用影视作品去衡量观众是不是垃圾。
不喜欢这种风格就不会认真地看,不认真看就会漏掉细节导致看不懂。跟门槛真没啥关系。
目前口碑分化的争论点也非常有意思,有人认为剧情无聊快进都感觉慢,有人认为剧情紧凑不认真看会跟不上节奏。有人觉得画面昏暗不舍得打光硬凹高级感,有人觉得还原光线质感更有古典风味……
如果是制作考究、演员演技在线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很高的收视率,那么问题很可能就出现在剧情逻辑和题材风格上。
你认为《风起陇西》会是哪一种?或者有其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