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12:24:47 来源: 咲夜说娱乐
文/紫依
看完《琅琊榜》,相比憨傻耿直、不识梅长苏的靖王,擅长权谋、有头脑的誉王,在某些方面让我觉得更适合当皇帝。
若非剧本设定,单凭靖王这样的性格,如若没有梅长苏的鼎力相助,以及必要的主角光环加身的话,靖王获胜登基,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当我们将目光过多关注在靖王和梅长苏身上时,却独独忽略了誉王。
其实他才是从始至终的可怜人。
从他出生开始,悲惨的命运早已注定。
母亲璇玑公主是大棋子,他则是许多人的小棋子。而他原本有个深爱他的人,却直到去世那一刻,他才醒悟。
他自出生后便被言皇后利用,用作巩固荣宠的皇子;
前半生又被梁帝利用,用作制衡太子的皇子;
后来又被梅长苏利用,用作打击太子,为靖王铺路的皇子;
而后又被夏江和秦般弱利用,用作东山再起,搏得一线生机的皇子。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这些利用他的人中,有人与他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有人与他有着切不断的亲情关系;有人与他是无冤无仇的政敌关系;有人与他则是君臣关系。
从来没有哪一对关系是简单而纯粹的,这些人,有人曾经是誉王深信不疑的亲人,也有人是誉王极为仰仗的谋士;更有人是他临时组成的同盟。
可他终究是撞墙身亡了,多少有点可惜。
而这其中,压倒萧景桓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恰是被璇玑公主视为救命锦囊,揭开他身世之迷的信件。
正是这个锦囊,让明白真相的誉王万念俱灰,孤注一掷,终究踏上一条不归路。
可是举兵谋反,在他看来,恰恰是这么多年以来,他认为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今天就来我们通过梳理誉王的人际关系,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这个人。
誉王与言皇后,其实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在锦囊公诸于世之前,誉王名义上的生母是祥嫔,因为她早丧,景桓自幼便被寄养在皇后膝下。
我相信,言皇后最初的认养,肯定也只是为了利用他,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地位罢了。
一则年龄合适,誉王是仅次于太子的皇子,与之有抗衡的可能;
二则生母身份卑微,而且早逝,誉王为了生存,必须与皇后紧紧依靠在一起。
三则从小就开始养起,容易培养感情,这样的情感投资才不会出错。
所以,言皇后对萧景桓,肯定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毕竟她自己无所出。与其等着别的嫔妃的孩子上位后,自己再当个徒有虚名的皇太后;不如自己从小培养一个,扶他上位来得牢靠。
而萧景桓对言皇后,彼此之间的感情肯定是有的;但他也自知,不是亲生的总归不好太过任性,以免惹人生厌。
因此,誉王几乎都顺着她的意思,包括结交大臣以及选定王妃的人选等等。
言皇后与誉王,本质上就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如果没有誉王,言皇后哪怕能够苟活,也不过是担着虚名的皇后,以及皇太后而已;
而誉王没有言皇后,就无需谈什么夺嫡和参与朝政,只怕是担个虚名的亲王罢了。
这么多年来,言皇后在后宫与越贵妃母子明争暗斗,没少费心思;她还利用言家的关系,为他引荐各类朝臣,为誉王造势。
说到底,誉王能到得封七珠亲王,除了梁帝有意扶持之外,言皇后功不可没。
他们的感情好不好?
誉王和皇后之间看似无情,其实恰恰是深宫中彼此的依靠。
大家都是明白人,他们之间从没有虚情假意的客套,有什么便说什么。
单看誉王每次跟言皇后聊天时,那放飞的坐姿,以及几乎言无不尽的态度,就可知,誉王是信任言皇后的;
没有什么礼节束缚,这恰恰说明了是真正的母子关系。
身为养子的誉王,总是不断地要求母后为他做这做那。
比如请她牵制越贵妃和太子;
为了挑拨离间,请她配合在后宫唱出大戏——挑衅静妃、搜芷萝宫、给她点颜色看看;
甚至于最后逼着皇后参与谋乱,孤注一掷。
做这些事的时候,他看似不为皇后的利益考虑,要么直接明言“母后可能要受到一些牵连”、“母后事后可能会受点委屈”;要么直接恳请“母后与他一起放手一搏”。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彼此是站在统一战线的,所以,做任何里应外合的事情之前,他都需要先言明后果。
如果是换做那位孝心可嘉的靖王,或者说是庸碌失德的太子,恐怕是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来吧!
一则是因为靖王本身就没那么看重皇位,所以,不可能为了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母亲;可她的母亲静妃恰恰是无需多言,自会牺牲自己为其铺路的人。
二则太子实在是昏庸无能,没办法像誉王那样想出精妙的主意;他只要安分守己,不要捅出幺蛾子,让他母妃靠装可怜替他收拾残局就很不错了。
所以,他事先言明可能会连累,是在给皇后选择的机会;而言皇后愿意母子同进退,竭尽全力地相助。
毕竟,如果誉王得到了天下,肯定会善待她这个母亲的;而如果誉王倒下,言皇后的日子也并不会好过。
言皇后曾说,都是母后无能,不能得皇上恩宠,没能让你当上储君。
可誉王马上说,如果没有母后,儿臣还不知道被欺负成什么样子。
这段对话,很鲜明地表明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言皇后将誉王视如己出,在她心里,誉王的能力是足以胜任储君的;而不单单是因为她想巩固地位。
而誉王对言皇后,更多的是感激,这是他唯一能够拼命抓住的救命稻草。
其实誉王准备起兵造反的那一刻,言皇后是有选择的机会的。
如果她放弃誉王,选择明哲保身,她的结局未必会比放手一搏好多少;
与其如此,她倒不如再相信誉王一回。
成王败寇,早见分晓。
誉王与梁帝:切不断的亲情,一片赤诚终究是错付了
梁帝曾经亲口说过,在诸多皇子中,最像他的,就是誉王景桓。
的确,表面上看,与其他兄弟相比,景桓机警、有才干、懂谋略,与他父皇一样热衷于皇权。
而实际上,誉王最像他父皇的,便是他的自私与凉薄。
面对一个性情与自己如此之像,又确实有才干的儿子,梁帝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梁帝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试一试,景桓确实可以,让他称帝也未尝不可。
当然,前提条件是,当年那个秘密能够被自己带进棺材里。
然而,梁帝也曾掏心窝子地跟高公公说:“这些年,对景桓既偏爱又忌讳……”
是的,因为誉王不止继承了他的优点,更完整地学得了他的缺点。
对于梁帝这样的多疑之人,他害怕誉王这一半的滑族血统,会给国家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影响。
所以,他对誉王是既爱又防啊。
他欣赏誉王,又笃信制衡之术。
要想江山永固,自己安享晚年,最好的方法:便是扶持一位皇子,与太子相抗衡,避免太子日益强大,威胁他的安危。
这样的话,两相争斗,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在梅长苏出现之前,誉王已加封为七珠亲王,与太子分庭抗礼,平分六部势力,而且背后还有言皇后撑腰。
相信梁帝在这个过程中,也惊讶于誉王的绝佳表现和卓越的储君潜力吧。
但也恰恰如此,梁帝对誉王的利用才是最最残忍的,最伤人心的。
这世上最残忍的事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你压根就没戏,一边凉快去吧;
而是一直不断地给你机会,告诉你,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再在你心力交瘁的时候,把一切从你眼前夺走。
誉王曾经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仿佛那皇权唾手可得。
可是,眼看他用近三十年,方才斗倒了一个太子;如今又要跟靖王再斗。
人生又有几个三十年?
但梁帝利用归利用,他还是打心眼里喜欢誉王的。
如果受过重挫的誉王肯乖乖听话,安于现状,其实得个善终,做个亲王,安稳度过一生是不难的;
哪怕后来誉王起兵造反,害他差点没命,他仍然舍不得杀誉王。
甚至他被誉王当面质问身世之时,他仍然希望用假相麻痹誉王,好好活下去。
誉王的造反,虽是始料未及,但也无异于往梁帝的心口上狠狠地扎上一刀。
其实,如果誉王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不被夏江和秦般弱挑唆了去,也许他的命运不一定会如此悲惨。
剧中,梅长苏有一句话形容梁帝对靖王的话。
因为梁王没那么疼爱景琰,所以他就不会在意他会遇到多少困难,得罪多少人。
当我们看到靖王辛辛苦苦地办完庆国公侵地案,只得到梁帝一句不痛不痒的夸奖,而誉王看似什么也没做,就得到了很多赏赐的时候,心里是不平衡的。
然而实际上,梁帝这么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补偿誉王舍弃庆国公的损失而已。
可是我们反过来想想。
梁帝确实没有考虑靖王会如何,可当初他一手扶持誉王制衡太子时,可曾想过誉王的将来吗?
如若太子登基,誉王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夺嫡之路如此凶险,他却明面上鼓励誉王放手去做,内心又不肯把皇位传给他。
他这么做的目的,不过是自己的安危,重于誉王的生死罢了。
早在誉王刚出生时,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捧杀,远远比置之不理,杀害更大。
梁帝亲手把誉王捧上神坛,又将其拉下;倒不如让他安安稳稳地做一个王爷便好。
誉王曾经有句话说,我发觉自己越来越看不懂父皇了,他最近对我似近非近,似远非远。
其实,梁帝的内心是无比矛盾而缺乏安全感的。
只有一人独大,他便要动手处理,过去的赤焰军林燮,现在的誉王。
仅仅凭静妃看似无意地说了一句:
我不了解誉王,不过常听后宫议论,他是个贤王。
就凭贤王二字,梁帝便着手打压誉王,可见忌惮永远凌驾于疼爱之上。
誉王与梅长苏:原本无冤无仇,只是政敌关系而已
梅长苏入住京城,开始了这场准备了13年的复仇计划——扶持靖王上位,在梁帝在位期间,重审赤焰旧案,还赤焰军七万英魂一个清白。
那么他计划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拨弄风云,开始搅局。
首先要削弱太子和誉王的势力,利用两者的竞争关系,使靖王渔翁得利。
于是,他利用琅琊阁造势,让太子和誉王都对他这个“麒麟才子”势在必得。然后再看似被迫入京,加入一个阵营,才能打破他们均衡的局面。
为什么他会选择誉王,而非太子?
一则他进京是利用萧景睿掩人耳目,因为只有像景睿和言豫津这样的闲散皇家子弟,才能让他有机会一入京便得以接触到核心圈。
二则太子党的谢玉,原本就是他要斗倒的对象,如果加入太子阵营,还怎么斗?
三则,不同于太子的防守,誉王才是真正需要梅长苏去进攻的人。
所以,他看似在帮助誉王,实则是先引起内耗。
殊不知,誉王与太子的均衡局面,原就是梁帝有意而为之。
所以,六部中任何一个出事,都会造成失衡。
一旦出事,原本3v3的结果,随时可能变成4v2;所以梁帝势必只能找其他人入局,让它变成3v2v1
而这,便是在为靖王培植力量。
他劝说誉王放弃庆国公,转而支持靖王,给了靖王崭露头角的机会,终于得以入局。
他借着言皇后的由头,让誉王坚持朝堂论礼,并且还请了周玄清来助阵,表面上是让誉王获胜,打压越贵妃和太子的气势。
而实际上,这是用打脸的方式赢得的战役,赢了所谓的面子,却失了君心。
而这无形中,便是为靖王铺路。
因为皇上并没有嫡子,不管将来谁当皇帝,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接着,梅长苏便利用誉王除掉了宁国侯谢玉,借此抽掉了太子坚强的后盾,并让太子被幽禁东宫。
此时,誉王的冒进,终于打破了平衡,势力眼见强大,群臣皆以誉王马首是瞻,梁帝最不想看到的局面诞生了。
所以梁帝即刻就扶持了,年龄相当,印象尚可,但谈不上喜欢的靖王与誉王对立。
也正是如此,靖王不过走了誉王当年的老路而已,他逐渐走到了朝堂中心。
放眼望去,原来早在誉王和太子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靖王已逐渐掌握了六部的权力,誉王不断是担个虚名罢了。
然而,誉王对于梅长苏而言,只不过是个政敌而已。
因为他既未参与当年的赤焰冤案,又未在背后推波助澜。
他的倒下,也就仅此而已,没必要落井下石。
后续他的起兵造反,也在梅长苏的意料之外;甚至可以说,九安山一役,本就是计划外,他们是险胜。
这也是为何梅长苏后来得知王妃有孕,他愿意出手相救,设计保住誉王的唯一血脉的重要原因。
而誉王虽然恨梅长苏,但最多是埋怨自己看错了人,错将他视为谋士,而为他人作嫁衣。
誉王后来针对的,也不过是靖王而已;因为他自知,根本斗不过梅长苏,也找不到他的破绽。
誉王与夏江和秦般弱:临时的同盟,互相利用罢了
秦般弱作为红袖招的帮主,一直在誉王身边替他做事。
但誉王何偿不知她是滑族后人,未必真心。
所以他才会在梅长苏出现,秦般弱势微之时,对她几乎弃之如草鞋。
而秦般弱确实也出过几次馊主意,这反而给了梅长苏不少破绽。
誉王的最后一搏,便是与夏江联手,利用赤焰军的旧人卫峥,企图扳倒靖王。
其实这一计谋,设计得极为巧妙,如果不是静妃和梅长苏联手,再加上一些主角光环,其实未必会输。
本就是因为暂时的利益而结成联盟,那根本就无所谓真情了。
所以,当夏江身陷囹圄之时,誉王若就此放弃,本就可以置身事外,也许还有机会安享晚年。
毕竟靖王不是太子,不会赶尽杀绝。
可是,这时候秦般弱拿出了璇玑公主生前留下的救命锦囊。
这一锦囊对于滑族而言,或许是最后的希望;
可对于誉王来说,却是希望的幻灭。
他终于知道,自己努力了三十几年,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不过是被梁帝利用罢了。
自己的母亲玲珑公主,错信了梁帝,作为棋子牺牲了;
而他不过是平衡朝局,牵制太子的小棋子而已。
心死比身死还要可怕。
造反,与其说是夏江和秦般弱唆使的,不如说是誉王积蓄已久的不满,和对梁帝绝望到极点的爆发。
结语
誉王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如果他当皇帝,也未必不行。
只可惜,从他一出生,他就已经注定了要做“棋子”的命运。哪怕拼命抗争,也逃不过安排。
璇玑公主的救命锦囊,实则是压倒誉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兜兜转转,誉王发现,身边竟无一人可信?
有的,言皇后是真心待他,愿意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母亲;
而那位他一直不甚满意,完全是依着言皇后意思娶的王妃,才是真心爱他之人。
只不过,誉王对她无意,仅仅是利用其作为笼络皇后的棋子罢了。
可王妃对他情真意切,甚至愿意与他一同赴死的王妃。
只可惜,誉王一直等到两人一同入狱,得知王妃怀孕的瞬间,他才幡然醒悟。
为了自己的孩子,当场撞墙身亡,恐怕就是誉王能够为王妃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吧。
剧末,他的孩子被送走,远离这一切,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吧!
欢迎关注,一起分享琅琊榜的更多细节
猜你想看
《琅琊榜》靳东最不能看的古装扮相,别人都叫小殊,只有他唤长苏
《琅琊榜》曾经盛极一时的赤焰军林燮,为什么一定会被梁王处理?
《琅琊榜》在毫无胜算时,高公公为何出手帮助靖王母子,笑到最后
《琅琊榜》梅长苏一进京就进入核心圈,12年来他做了哪些准备?
《琅琊榜》萧景琰有情有义,但不是没脑子,这么多年我们误会他了
《琅琊榜》认出梅长苏是林殊的人,都是什么顺序?第一位存在争议
《琅琊榜》梅长苏进京第二件大事:智救霓凰郡主,一举四得
《琅琊榜》认出梅长苏是林殊的人,第一存争议,最后一位真聋天子
《琅琊榜》有一种爱叫梅长苏对穆霓凰,默默守护,为大义隐忍克制
《琅琊榜》详解静妃的二三事,这个爱屋及乌的女子,是团战的高手
《琅琊榜》除了靖王,所有人都知道梅长苏是林殊,我们不告诉他
一卷风云《琅琊榜》,豆瓣9.3分的神剧,凭什么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