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环球即时:春节档|《深海》:美得不合时宜

2023-01-24 10:47:05 来源: 影视独舌

2023年1月24日 刊| 总第3126期

《深海》是导演田晓鹏蓄力7年的呕心之作。他的上一部动画长片还是2015年掀起暑期档票房高潮的《大圣归来》。从观众评价来看,《深海》的口碑愈发呈现出两级分化态势,有人褒奖它的可歌可泣,也有人批评它的味同嚼蜡。

褒贬不一的口碑也体现在票房上。上映两天,揽获1.31亿元票房的《深海》,在6部初一上映的影片中成绩垫底。


【资料图】

与《大圣归来》相比,不论是漫长的筹备时间,还是网传超过2亿元的制作成本,彩条屋团队的野心明显远胜从前。但从《深海》的呓语性故事和光怪陆离的影像风格来看,它都不是一部符合大众审美趋向的作品。观众对《深海》的争议,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斑驳与绚丽

《深海》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浓烈而绚丽的色彩。明亮、跃动、高饱和的配色贯穿了影片始末。不论是深海大饭店里的琉璃窗、餐厅里的变色灯球,还是海里翕动游走的水母,都能凭浓烈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导演对色彩的大胆调用是对梦境的合理呈现。所谓“深海”,来自于跳海自杀的女主角参宿被小丑南河救起后,在濒死之际的幻梦。在际遇不幸的参宿梦里,一切都是斑斓的、生机勃勃的,与她压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梦是对欲望的满足,也是对现实的投射。因此,参宿的梦里也透露出她斑驳的现实生活的痕迹。

深海号的内饰美轮美奂,但外观只是一艘老旧破败的残船;海精灵与丧气鬼一黑一红的对立形象,视觉上挑战了观众的固有印象,看似融合了“克苏鲁”元素,也不过是用极端的画风,偷穿了“不可名状”的外衣。尽管这些反差都被埋在画面深处,但难免会给观众带来违和感。

或许在导演的理念中,斑驳与绚丽是统一的,它们都是梦境中的一部分。但对于观众而言,梦境可以跳跃,可以错乱,但不能在视听上失去和谐的美感。

治愈与致郁

对抑郁症患者的关照,是《深海》的理念内核。

在现实生活中,参宿因父母离婚、缺乏关爱而罹患抑郁症,这也幻化成了她在深海梦境中的执念——找妈妈。

在影片中,现实里的参宿一直穿着妈妈留下的红卫衣,而在梦境里,她也一直哼着妈妈曾经哄她睡觉的安眠曲。在参宿心里,妈妈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自己不够懂事,只要妈妈回来了,自己就不再是没有人要的孩子。妈妈是参宿的心结,也是解药。

看到这里,多数观众自然会先入为主地设想:导演必定会让参宿的亲生妈妈来帮她解开心结。但在影片中,我们始终没能看到妈妈的正脸,哪怕在深海梦境中,妈妈的形象也是扭曲的海精灵。在参宿弥留之际,虽然一直有成年女性的声音在呼唤她的名字,但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个人究竟是参宿的亲生母亲,还是继母。可以说,参宿的妈妈基本沦为工具人。

所以,哪怕导演为参宿写了个回归新家庭的圆满结局,仍然无法与事先张扬的伏笔相契合。观众本以为能在亲情线中被治愈,没成想等来的却是“致郁”,这也就导致了《深海》思想内核的争议点。

此外,《深海》的另一问题是对抑郁症的关照角度。

参宿不止代表着原生家庭的受难者,还代表着性格内向的群体。她好似一个负面情绪的集合体,原本活泼的参宿因妈妈离开而低沉,又因不合群而被医生定义成抑郁症。这一连串的情节看似合理,却又引申出另一个待推敲之处:抑郁情绪是否等同于抑郁症?

难道参宿每次在梦中被丧气鬼缠身时,就代表着她的抑郁症发作了吗?抑郁症的话题可轻可重,没有切身经历的人难有切身体会。这一点需要观众自己感受,也需要主创作出解答。

反转与杂糅

《深海》的反转,即是对参宿炫梦的揭露。导演在结尾放出了真相:原来深海世界只是参宿的一场梦,梦中的南河、阿花阿姨、海獭糖豆,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南河之所以在梦里时不时会以小丑的面目示人,也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本就是一个靠扮小丑为生的边缘人。

《深海》又一被观众诟病的问题之一——无效反转。《深海》对于各类经典影片的杂糅,导致影片浓厚的“效仿感”。拥有一定阅片量的观众,能轻而易举地识破导演在故事前半段的化用。

参宿莫名其妙来到深海异世界的打工奇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宫崎骏的经典动画《千与千寻》。影片中段借用梦境与现实世界的纽带物品藏伏笔的手法,如南河的手绘漫画、脏鞋子,以及海獭糖豆手里的糖果等,也有较强借鉴感。

可以说,深海梦境、南河的牺牲、参宿的挣扎等故事后半程的高潮点,都不难预判。对于一部以奇幻为主打元素的电影而言,没有了反转的惊喜,也就失去了结尾升华的意义。

总体而言,《深海》算得上是一部用心之作,导演确实在制作技术上下了苦功,也在叙述手法和各处细节上作了不少设计。可惜《深海》的剧作水准与绚丽的视觉并不匹配。

动画电影想要打通年龄壁垒,既要兼顾到青少年审美,又要有足够打动成年人的思想内核。皮克斯的《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以及四年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没有用沉重的语调讲故事,却仍能做到深入人心。创作这件事,还是切忌“为赋新词强说愁”。

【文/弈辰】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