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21:34:56 来源: 十点电影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暗巷里两声枪响,珍珠项链洒落。
一个男孩在痛苦和血泊中,绝望呼喊。
二十年后,一个神秘如吸血鬼的人物,驻守于堕落黑暗的城市中。
他是超级英雄史上,最有名的人类英雄。
蝙蝠侠。
如今顶着全球疫情的压力,他,再次逆风上线。
《新蝙蝠侠》的主演罗伯特 ·帕丁森,在影片开拍之前,曾有一句出名的宣言:
“如果《新蝙蝠侠》的票房惨败,我就去下海。”
虽然确实是玩笑话,也不难看出。
在漫威风光已过,超级英雄题材已经不在新鲜的当下。
想再一次为“蝙蝠侠”这一名字赋予荣光,该有多难。
更何况,蝙蝠侠的电影,早有成功案例在先。
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早在近20年前,大获成功,成为影史杰作。
后来的本·阿弗莱克饰演的蝙蝠侠,口碑好坏参半。
由他执导的蝙蝠侠系列也因此搁浅。
改换《新蝙蝠侠》导演马特·里夫斯执导。
曾主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暮光之城》的吸血鬼男主角,罗伯特·帕丁森接棒。
英文片名的《The Batman》也明示:
它不再是诺兰经典的翻拍复刻,他将重回历史性的源头。
“世界第一侦探”,和他的黑暗家乡,“人杰地灵”邪恶之城,哥谭。
这很难不让人想起蝙蝠侠的那句经典台词:
"I am vengeance. I am the night. "
"I am Batman!"
不得不感谢电影,没有从最经典的犯罪巷故事讲起。
不再重复老套的起源: “每拍摄一部蝙蝠侠,就有一对韦恩夫妇被杀害”。
《新蝙蝠侠》的故事,直接从布鲁斯韦恩当上蝙蝠侠的第二年开始。
快两年的时间,蝙蝠侠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名声:
恐惧,复仇,“我就是阴影。”
但这一切并未将哥谭指向光明,反而哥谭在黑暗中越堕越深。
蝙蝠灯打亮的夜晚,大雨倾盆,街道却是沸腾。
光和声,不是夜生活的繁忙。
而是商店玻璃破碎的打砸、毒贩子和小混混聚集的篝火。
但所有人都会时不时望向黢黑的通道、潜藏着阴影的角落。
恐惧已经在每个人的心中建立:蝙蝠可能随时降落在你头上。
这也不是蝙蝠侠第一次面对腐坏暗黑的哥谭。
导演提及,电影的改编来源有《蝙蝠侠:元年》《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
最突出的一本是《蝙蝠侠:自我》,讲述蝙蝠侠重新认识自我的故事。
也正如在《蝙蝠侠:地球一号》里的年轻版布鲁斯一样。
《新蝙蝠侠》里的布鲁斯,内心充斥着为父母复仇的怒火。
主演曾在采访里提过:布鲁斯每次打击犯罪,都把那些罪犯视为杀害他父母的凶手。
甚至,连被他救下的受害者,也会瑟瑟发抖,请求他放过自己。
他唯一的朋友,警长詹姆斯戈登。
当他行走在警局里时,每个人都以异类的眼光看待他。
但他非来不可。
此时,哥谭的政治大佬、警察局长,正一个个被杀害。
凶手谜语人留下一个又一个谜题,诱侦探深入。
贺卡、密码,还有谜语人的标志性签名:一个问号。
跟随着每一个线索,蝙蝠侠对哥谭的了解随之加深。
他看到,号称已经被清扫的贩毒利益网,竟然被哥谭警方染指。
黑帮大佬和警方高层,在地下俱乐部狂饮,涉黑警察,在为毒贩头目兼职看门。
甚至,黑暗,越来越向着孤独的韦恩大宅靠拢。
明面上,深居简出的富豪布鲁斯收到了炸弹,亲近之人受伤。
暗地里,早已废弃的孤儿院,藏着韦恩家族不光彩的过去……
显然,编剧在这里又藏着致敬漫画的彩蛋。
正如漫画《地球一号》一样,布鲁斯的母亲出身阿卡姆家族,血脉里暗藏着疯狂。
而布鲁斯韦恩的父亲,也在多部漫画中和反派法尔科内打过交道。
没有媲美外星文明的高科技,没有全明星阵容的正义联盟和蝙蝠家族的支撑。
蝙蝠侠唯一要面对的,是他的敌人,谜语人。
或者说是同类,更为恰当。
同样是孤儿出身,一个被金钱包围,一个被贫困裹挟。
穷和富,两面一体,正与恶,歧路殊途。
片中也有其他反派。
像科林法瑞尔饰演的企鹅人,战斗力被猛削,险些沦为搞笑角色。
再像哥谭幕后黑手法尔科内,唇齿鼓动人心,镜头寥寥可数。
而谜语人试图复仇的对象,其实并不是他们。
是哥谭,是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里的堕落者。
他只希望他的模仿对象,蝙蝠侠,与他共同观赏这场大戏。
哥谭永远在腐朽,彻底毁灭才是唯一的出路。
而蝙蝠侠在哥谭的夜晚中,也碰见了另一位“怪胎”。
“猫女”赛琳娜。
平时打扮性感,在俱乐部里打工。
到了夜晚,则换上另一套装扮,翻窗溜锁,直奔犯罪现场——
她有她的路要走。
和蝙蝠侠的缘分,注定只是黑夜里的偶遇。
《蝙蝠侠》中的每一个片段本身就是一个事件。
四处充溢着紧张的能量和令人不安的气氛。
导演一点没放弃自己对传统“黑色电影”的致敬。
仔细看就能发现,哥谭市的政治风云、街头景象。
和《唐人街》《总统班底》里的洛杉矶华盛顿如出一辙。
他还为《新蝙蝠侠》带来了最“经典重现”的效果:
看它,就像是看一本印刷在粗糙纸上的漫画书。
颗粒状纹理、弱光、模糊背景细节的浅景深效果。
对于蝙蝠侠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反派,而是黑暗。
无论是字面还是隐喻,黑暗都在将蝙蝠侠和哥谭市的所有人,一起吞没。
但摄影师格雷格·弗莱瑟没有让整部电影完全沉迷于黑黢黢的氛围当中。
这位掌镜过《沙丘》、《曼达洛人》的幕后大咖,一直确保每个镜头中都有光亮的部分。
在被黑暗包围时,光明仍未休止。
配乐同样可圈可点。
当那段蝙蝠侠专属配乐响起来时,极具压迫感的阴暗,在耳边凝聚成实体。
如果你仔细听,还能听见金属感的脚步声。
这像什么?
像是西部片,没有马刺的牛仔,也像是没拿枪的孤单英雄。
这正是蝙蝠侠为自己划下的底线。
拒绝枪械,不杀原则。
所以你能看见他出拳险些将凶犯打死,也能看见他抢过枪支当撬棍用。
这是蝙蝠侠永恒的不同。
泛滥荧幕的超英片里,正派不是超能力加身,就是天生神力,高科技加成。
聪明、有钱,集时髦拉风于一身。
反派不是在傻气和嫉妒之间游走,就是最后笑点加身,沦为喜剧角色。
而蝙蝠侠,从来都是最接近黑白界限的那一个。
哪怕对亲密队友也留有“后备计划”。
在电影中,他在现实的危险边缘游走,濒临愤怒失控的高压线。
堪比《速激》的追逐戏里,汽车金属烧到嘎吱作响,轮胎尖锐摩擦。
导演把观众也绑在了引擎上,让所有人一起体会车随时可能解体的压力。
没了厚重的护甲,他也面临着更直接的伤害。
步枪怼脸轰击、棒球棍和砍刀,连一场爆炸,都可能让他直接陷入脑震荡昏迷。
甚至,还有堪称黑历史的“新手时刻”。
第一次被逼上天台,第一次用上滑翔翼。
你以为是超酷炫的凌空飞翔?
跳跃部分整挺好,至于落地嘛,连撞立交桥再撞公交车。
多少是有点尴尬了。
但对于他,对于一个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神话来说。
在今时今日,又那么恰到好处。
“出道即巅峰”只是传说,无人可以直接攀爬到顶峰。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用不着再解释,为什么不选择杀戮,为什么复仇不是最好的方式。
为什么哥谭如此混乱,却始终不离不弃。
他在学习,我们也是。
而和菲尼克斯版《小丑》互相辉映,《新蝙蝠侠》也在重新书写一种新的英雄叙事。
世界的复杂和混乱正在与日俱增,英雄和反派不再是唯二焦点。
再也没有永恒不落的明星,有的只是随着流量浮现的独行者。
我们都在适应这个时代。
我们都在混乱中试图抓住机会,在黑暗中寻找方向。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