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22:34:49 来源: 紫色晴空啊
文|阿糖
向来低调的胡歌,上热搜了。
词条是#胡歌和曹保平的双向奔赴#,阅读量超6000千万。
看到这个热搜时,我就猜到了,二人当初在厦门的约定,要兑现了。
不出意料,二人合作的新电影《不虚此行》,正式官宣!
2019年,胡歌主演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厦门进行首映活动。
导演曹保平及演员张译看完影片后,对胡歌的表演赞赏不已。
也是这次的映后互动,曹保平和胡歌达成了一种约定。
当时,胡歌笑谈:「曹导还没有机会合作。」
曹保平对胡歌的话,回答的格外认真:「
以后会有机会的。我一定要写一个适合你的角色!」
听完曹保平的承诺,胡歌难掩喜悦之情,脸宛若一朵在阳光下盛开的花朵。
2年后,这个承诺实现了。
曹保平监制、刘伽茵导演、胡歌主演的电影:《不虚此行》,正式官宣。
胡歌在微博晒出电影的宣传照:极具年代感的白底红线信纸上,手写的「不虚此行」4个大字,以及男主坐在书桌前的背影,将一个拿笔吃饭的文化人的形象,直观地告诉给了观众。
配的文案是个平淡的疑问句:「当一个普通人遇见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这种平淡如水的文案,乍一看,并不是会引起观众强烈兴趣的故事。
但,知道影片的题材、男主做的事后,便会心里一颤。
很想看!
为什么如此笃定地说很期待呢?
因为禁忌题材的稀缺性,因为直面人生百态的现实性。
《不虚此行》讲的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温暖与力量,最终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故事。
关键词:写悼词的人。
与朱一龙的电影《人生大事》一样,是殡葬服务行业。
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我国很少见。
在《人生大事》之前,只有一部叫《哀乐女子天团》的网络大电影。
在国外,这类丧葬文化的电影,深受观众喜欢和讨论的有《入殓师》和《寂静人生》。
一个是入殓师,一个帮逝者寻找亲人。
两部影片,都让观众对生死产生了思考。
而胡歌的《不虚此行》,应当与电影《寂静人生》的风格类似:
平淡却直抵人心。
2013年的《寂静人生》,讲的是一位寡居的男人,兢兢业业工作22年,为每一位逝者寻找亲属,根据每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的故事。
整部影片,以记录生活为主线,节奏平淡、波澜不惊,把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
但却是这份在平淡中化开的感情,直抵人内心深处:
对生命充满真诚,对死亡充满敬意。
死亡,在大部分人中的标签是晦气,认为死字,是不吉祥的代表。
而这背后,是对死亡的恐惧。
害怕就会下意识地躲避,以避免其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而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就是打破大众对死亡的固有印象:该忌讳的不是不谈死亡,而是从死亡背后,思考生死、感悟人生的意义。
电影《入殓者》和《寂静人生》,都是通过从事殡仪服务的人的日常生活,而非说教的台词,向观众浸透了一个价值观: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伤。
这便是《不虚此行》令人期待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是主演胡歌。
对于生死的感悟,胡歌是高于其他演员的。
因为车祸,胡歌与死亡擦肩而过,承受了毁容的打击。
在《琅琊榜》中,他饰演的梅长苏,也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人。
他那句「
既然活下来了,就有活着的使命和意义」,是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朗读者》中,董卿曾说:「生命是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的意义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这话,用在胡歌身上,很贴切。
用在通过给逝者写悼词,体会不同人的人生轨迹,最后与自己和解,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的闻善身上,也很适合。
《不虚此行》的男主闻善,与胡歌的某些经历,是重合的。
胡歌的闻善,或许就是平行世界的胡歌。
毕竟曹保平说过,与他合作的角色,一定是适合他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