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电台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创作幕后 走近医生因为孩子

2020-12-21 10:43:42 来源: 新民晚报

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编剧是一对上海80后的小夫妻,他们也曾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见过病房里治愈的欢笑和无奈的背影,也结识了一个个每天都在为希望而战的儿科医生……于是,他们历时四年的创作,终于让首部以儿科医生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搬上了荧屏,那里也是托起明天太阳的地方。

走近医生 因为孩子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翁海鑫和王欢牵手成家立业,自己创办影视公司,写了不少剧,拿过不少奖。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在十几个月的时候,从上呼吸道感染一直发展到肾盂肾炎。三个月里,他们跑遍了上海的儿科医院。王欢说,“女儿第一次走路就是在医院候诊的过程中学会的。”而小女儿在出生25天的时候,就因为腹股沟疝气需要手术,王欢依然记得小女儿做完手术后的照片,穿着最小病号服,却显得巨大,孩子看起来那么弱小。

陪着女儿看病的那些日子,夫妻俩会带着颤抖的声音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会好起来呢?”在病房里,他们看到了被病魔折磨的孩子,走廊里,他们听到砸锅卖铁也要救孩子的声音,也听说了不堪重负而丢下孩子的故事。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一台手术之后累到直接坐在地上休息的医生,还有牵着那些被遗弃孩子的手,鼓励他们不要怕疼,一定会好起来的护士……

“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艺术工作者,能够为此做点什么呢?”翁海鑫和王欢坦言,他们会在剧中融入“网络暴力”“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医患矛盾”等社会热点和共鸣话题。

真实故事 展现希望

为了避免“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翁海鑫和王欢决定深扎在儿科。他们知道了“儿科”还有几个外号,一是“哑科”,因为小朋友大都说不清楚自己的感觉,只会因为身体不舒服而哭闹。还有一个外号叫“祖宗科”,有时候一大家子陪一个“小祖宗”看病……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儿科医生的苦,“那是一片连鸟飞过都不忍俯视的苦海。”

论压力儿科医生只大不小,论收入也不算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坚守在儿医这个岗位上?“我们听说了一个真实故事,就把故事写在了戏里。”王欢说。一个女孩初中时生病了,医生鼓励她没事,放学后来医院找他,他会治好她。后来,女孩病好了,上了医学院,选择去当年那个鼓励她的医生的医院继续当儿科医生,只是她和他只共事了2个星期,他就去世了,她学着他的样子,和生病的孩子说着这世上最温暖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有我在”。

当然,剧中也有欢笑。医生爱喝咖啡、爱臭美,喜欢插花、唱歌等,是源自生活;陈晓饰演的“邓子昂”一人练习缝香蕉皮,王子文饰演的“焦佳人”对着沾满粪便的纸尿裤喝蛋花汤克服应激反应等,也是来自于生活……

匠心打造 上海温度

国家卫健委为这对上海小夫妻提供了不遗余力地采访帮助,“走访全国,不得不说,上海不仅医疗水平高,医院还特别温暖。”王欢说。

该剧每集的片尾还准备了一些科普知识,例如如何正确应对“筷子插脖子”“烧伤”“烫伤”等问题,因为一个小小的科学知识就能拯救一个小生命。

这部剧不仅展现了上海的温度,创作中也展现了“上海出品”的匠心。“在片中,观众看到的医院场景,是我们在松江花了2000万元搭建的。”翁海鑫说,“我们专门请了一名儿科医生全程帮助把关,涉及到手术等一些专业台词,都是请他来写。”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儿科医生的困境和坚守,也希望他们能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希冀能有更多的医学生投身儿科事业。”翁海鑫说。(记者 吴翔)

相关推荐